(二)第一場戰斗
進駐新華社喀布爾分社駐地的第一天下午6時多,大家正在整理行李,東邊突然傳來悶雷一樣的一聲巨響。二話不說,我們帶上各自的“家伙”、開上車往東奔,邊走邊打電話四處打聽。終于從駐阿富汗國際安全部隊發言人高登•麥肯齊那里得到了確切消息:位于喀布爾到賈拉拉巴德公路沿線的多國部隊德軍威爾豪斯軍營內一架直升機墜毀。由于判斷準確,確認這一消息時,我們已經在通往威爾豪斯軍營的路上。我立即撥通了新華社香港亞太總分社編輯部的電話,向值班編輯口播了這條快訊。事后,從總分社的發稿月報中得知,我們對這一事件的報道最快,比緊隨其后的法新社早了3分鐘。
到達威爾豪斯軍營時,現場已被封鎖。我走到一名看上去像是最高長官的德國軍官面前,調整出一幅嚴肅中稍帶傷感的神情對他說:“你好。聽說剛剛發生了一起悲劇……向你們表示同情。”那名軍官一聽,臉上嚴陣以待的緊張神情立刻緩和下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悲凄的表情,沙啞著聲音說:“真是一場巨大的悲劇,我們的5名戰友犧牲了,墜落的直升機還砸死了兩個小姑娘,小的才8歲,大的也不過12歲。真是一場悲劇呀!”聽他開口了,我嘟噥了一句:“天哪,究竟發生了什么?”“那架
CH-53型直升機執行的是例行巡邏任務,可是升空不久發動機失火,5分鐘后迫降時墜毀”,軍官沉痛地說。得,該有的信息都有了。我掏出記事本寫下分社的電話遞給他說:“很遺憾在圣誕節前夕得知這個令人悲痛的消息,等你們舉行悼念活動的時候別忘了通知我。”這位軍官也馬上給了我一張名片,“我是駐阿富汗國際安全部隊德軍新聞官托馬斯•洛伯林,我會把你的問候轉達罹難者家屬。”
回到分社,我立即追發了一條詳訊,再次成為對這一事件的獨家報道。
這是我與洛伯林的首次見面。2003年2月,德國接管駐阿富汗國際安全部隊指揮權后,他升任這支多國部隊聯合新聞辦公室的總新聞官。我也就經常在各種場合見到他,通過他與駐阿富汗國際安全部隊建立了良好合作關系。當年5月11日,為感謝新華社對國際安全部隊在阿行動全面深入的報道,司令部授權聯合新聞辦公室向分社頒發“最佳合作伙伴”獎章。
3個月后,德國把駐阿富汗國際安全部隊的指揮權移交給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洛伯林的任期也結束了。臨行前,分社款待了這位朋友。當時我正在國內休假,本以為沒法向這位朋友說再見了,沒成想當晚洛伯林把電話打到了我家里,一開口就用上了那句我教他的中國話:“
H ow are you(你好),哥們兒!”叫得我眼睛濕濕。(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