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則“猴子尾巴”的故事:說是猴子之所以看不見自己的尾巴,是因為它在地上坐著。等它爬到高處,尾巴也就露出來了。人也是一樣,位置提高了,自己的弱點也就顯露出來了。“猴子尾巴”的故事,讓人深受啟迪。
筆者感到,這里雖然說的是一則故事,但它所反映的問題存在于社會的許多領域和不同層次,它所揭示的深刻涵義具有普遍意義。譬如在當今的演藝界中,時常爆出的一些關于“明星”們的訾議,在某些機構中,有些走上重要崗位的“新秀”,不被人民群眾所認可……如此等等,令許多人感到不可思議。其實,仔細想來,這并不奇怪。無論“明星”,還是“新秀”,在未成名時,如同坐在地上的猴子,其言談舉止,無人關注;而一旦嶄露頭角,成了公眾關注的對象,這就如同爬到高處的猴子———他們的優點在被放大的同時,自身存在的弱點也就會像“猴子尾巴”一樣暴露無遺了。正如俗話所說,從雞窩里飛出的金鳳凰,乍一看來,毛豐羽亮,光彩奪目。但近前接觸,總是免不了有股兒雞屎味兒。這話雖然近乎苛刻,但細一琢磨,也不無道理。正如人們對于雞和鳳凰的要求標準不同一樣,對于“明星”和“新秀”的要求標準就不再是對普通人那樣單一標準,而是作為特殊人來對待,對于角色的要求自然就高了。特別是對一些成為“形象大使”級的人物,對某些掌握一定實際權力的人物,期望值更高,衡量的標準更嚴。他們身上原本并不怎么突出的弱點和缺點,由于位的變化,也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和熱點。
無論猴子的尾巴還是人身上的弱點缺點和錯誤,都是客觀存在的,能不能正確認識并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這些問題,既是人和動物的重要區別,也是判斷一個人思想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志。由此,我想起了前不久在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孔雀山莊”所看到的數十只孔雀同時開屏的壯觀場面。“聰明”的孔雀在開屏時,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面向觀眾,兩只腳緩慢地移動,不斷地調整方向,有的退至墻腳下,把由美麗羽毛組成的彩屏造型對準觀眾,而把丑陋的屁股掩藏起來。孔雀這種掩飾弱點的做法,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假若也采取這樣辦法來掩飾缺點和弱點的話,那則是可惡的。假若“明星”們在成名之后,“新秀”們在上任之后,不顧及人民群眾的利益和呼聲,不注意改正缺點、提升品位,依然我行我素、言行如舊,就免不了要受到社會的抨擊;更有甚者,官升脾氣長,處處高人一等,把自己擺到了一個不適當的位置上,必然會受到人們群眾的唾罵,終究難免落得被人民群眾所拋棄的下場。
黨的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中指出: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不斷完善的漸進過程。這個過程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相統一,是一個不斷提高、不斷完善的永無止境的過程。這正如辯證唯物主義關于量變質變規律所闡述的一樣,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事物只有不斷地經過“量變—質變—新的量變—新的質變”這兩種狀態的循環往復,才能永不停息地向前發展。
人的職位變了,地位高了,職位對能力的要求也就相應的提高,人們對于處于高位和擔任“形象大使”的人物期望值必然要增長。如果仍然堅持慣性思維,按照老一套行事,必然會相形見絀。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情況,有的人作為普通群眾時,人們稱其為好群眾;如果一旦成為“明星”等公眾關注的人物,其藝德、藝風和藝技等方面,人們就會對他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若走到領導位置上,由于缺乏相應的調研和決策能力、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便開始暴露出許多與領導職位所不相適應的弱點,不能勝任本職崗位,給黨和人民的事業造成損失。由此可見,既要以身作則,更要全面提高作為領導干部應當具備的各種能力。這些使命客觀地要求新任的領導們要與時俱進,加強學習,加強研究,加強實踐鍛煉,提高適應能力,提高駕馭全面工作的能力和解決突發事件的能力,才能把握工作主動權,把握領導權。要增強創新能力、親民能力和改革能力,增強協調和辦事能力,不斷提高辦事效率。
毛澤東曾經說過,“人貴有自知之明”,要“經常想一想自己的弱點、缺點和錯誤”。作為高級動物,人要能夠正視自己,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估價,找準自己所處的位置。古人早就有“吾一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經常反省、自我審視。提高自身素養,縮短“尾巴”,或經過進化,蛻掉“尾巴”,提升品位,實現從“猴子”到“人”的進化。這樣,才能在不斷發展變化的新形勢下,主動適應形勢,不辱使命,這才是對待弱點且確保不露出“尾巴”的惟一正確的方法。
當然,還應當加強制度建設,作一些硬性規定,加大制度的約束力,讓那些拿著“疤瘌”當亮點、拿著“尾巴”當錦旗而搖晃不停的人,把“尾巴”收起來,誠如毛澤東所言:要“夾起尾巴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