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現代化三大“高地”
去年一年傾力研究“地區現代化”的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30日宣布,我國地區現代化水平不平衡,其中,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成為我國現代化水平比較高的三大“高地”。總體而言,我國大陸內地北方片和南方片現代化水平大體相當,東部現代化水平高于西部。
我國排名世界第60位
我國現代化水平究竟有多高?日前出版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4》向公眾透露,2001年我國綜合現代化水平比2000年提高一個百分點,在108個國家中排名第60位,比2000年上升1位,比1990年上升26位。
港澳進入第二次現代化
專家指出,以知識化和信息化為主要特點的第二次現代化在我國發展極不均衡。從整個國家來說,我國尚未進入第二次現代化,但一些二次現代化的要素已經傳入我國。我國香港、澳門和臺灣已經完成以工業化、城市化為主要特點的第一次現代化,香港和澳門已經進入以知識化、信息化為主要特點的第二次現代化。
發展中國家距發達國家多遠
在總結18個國家171個地區現代化事實的基礎上,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的專家指出,未來20年內發展中國家成為發達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概率約為10%。
課題組分析認為,世界各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相對地位可以變化,而且變化是有規律的。就相對水平而言,在20年內,世界目前大約90%的發達國家仍將是發達國家,大約90%的欠發達國家仍將是欠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地位“降級”的概率約為10%,欠發達國家地位升級的概率約為10%。(據新華社綜合整理)
相關
鏈接
現代化有哪些指標
為了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水平,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根據二次現代化理論建立了一整套包括一次現代化、二次現代化和綜合現代化在內的評價指標體系。
第一次現代化的典型特征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等,其評價指標共10個,包括人均 G
NP、農業增加值比重、服務業增加值比重、農業勞動力比重、城市人口比例、醫療服務、嬰兒存活率、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大學普及率。
第二次現代化的典型特征是知識化和信息化,其評價包括知識創新、知識傳播、生活質量、經濟質量4大類指標、16個具體指標,還有工業增加值比重、物質產業增加值比重、工業勞動力比重、物質產業勞動力比重等4個信號指標。16個具體指標包括知識創新經費投入、知識創新人員投入、知識創新專利產出、中學普及率、大學普及率、電視普及率、因特網普及率、城鎮人口比例、人均能源消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