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孫聞作者寫在前面的話
2002年4月29日,26歲生日的當天,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生日禮物”———新華社人事局通知我,“經過考核審批,同意你作為首批常駐人員前往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任務除日常報道外,還要重新組建我駐喀布爾分社,任期一年”。
此后半年多時間,我一直為阿富汗之行作各種準備,翻閱新華社數據庫內所有與阿富汗相關的稿件。漸漸地,隨著筆記厚度的增加,我的思緒開始在這個版圖形如鴨梨、遍地戰爭遺跡的國度里馳騁。開著越野車,身穿防彈背心,在落日余暉下飛奔,構成了我對戰地記者的全部幻想。
于是,從2002年12月17日踏上阿富汗國土那一刻起,我毫無保留地奉獻了自己的全部激情,力圖通過自己的報道把讀者腦海中對阿富汗那些管窺蠡測的印象連成一幅剪影。隨著一篇篇文字的發出,我相信,讀者應該看到了充滿血腥的恐怖襲擊、衣食無著的歸國難民、步履維艱的戰后重建、以及阿富汗人民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憧憬……
但愿我的這組文章,能讓讀者對于新華社分布在全球100多個分社內的駐外記者的生活有所了解,也多一份理解。
(一)飛向喀布爾
2002年12月17日上午,作為新華社喀布爾分社首批常駐人員之一,我與分社首席記者曹衛國、攝影記者王雷一道,從伊斯蘭堡登上了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的班機。登機前每名乘客都被要求在一份聲明上簽字,大意是:我搭乘
W
FP班機飛往喀布爾完全出于自愿,我已經清楚飛機可能會遭到襲擊,如遇不測,后果自負。由于從此前新華社派駐阿富汗的八批報道組同志那里已經了解到會有這么一出,所以當時的反應是:“原來真是這樣。”
登機后不久,機長發話了:“各位聯合國職員,以及自愿搭乘本次航班的非聯合國工作人員,飛機再過五分鐘就要駛入跑道。由于此行目的地是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我們對途經地區的安全狀況沒有把握。我們知道,飛機的飛行高度在肩扛式榴彈發射器的射程內。如果您對此行的安全尚存顧慮,可以在5分鐘內離機,我們的工作人員將協助您辦理退票。”
聽了機長這番話,心立刻提到嗓子眼。我下意識地看看身邊的曹衛國和王雷,三人用眼神交換了一下內心怪異的感受,又環顧四下,發現大家臉上的神情與我們差不多,但沒有人流露出要走的意思,我們也就橫下一條心,系上了安全帶。5分鐘后,飛機開始緩緩地滑向跑道……
“看,下面有個村子!”在阿富汗境內飛行了30分鐘后,我第一次發現了一處可以稱作“人類文明”的標志物。曹衛國和王雷也立刻湊到舷窗邊,滿懷欣喜地張望著我們在阿富汗境內發現的第一處人跡。
5分鐘后,飛機在這處我稱之為“村子”的地方上降落了,飛機在跑道上疾速滑行之際,機場一隅一棟兩層小樓上的幾個藍色大字
K abul International Airport(喀布爾國際機場)印入了我的腦際。
終于平安地到達了。
走出機場,見到早已迎候在那里的上一批新華社臨時報道組全體3名成員。3個月阿富汗生活在他們臉上催化出一種“夜半三更盼天明”的表情。于是,見面后不分長幼,不論性別,相逢的禮節跳過了握手,直接上升為擁抱。3天后,我們再次來到喀布爾國際機場,送別這3位前任戰友,由于分享了我們帶來的夾著祖國母親體溫的全部罐頭食品,3人的氣色已大有改善。臨時報道組組長老汪年過不惑但仍保持著詩人氣質,步入海關前的最后一刻向我們哥兒仨用力一揮手,鄭重地喊了一聲“保重”。為期一年的阿富汗之旅真正開始了。(待續)
作者簡介孫聞,1976年生于青島,1999年自山東大學畢業后入新華社工作,2002年12月至2004年1月在新華社喀布爾分社任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