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武漢1月28日電
春節前夕,哈爾濱姑娘曹丹丹在臉部進行整形后便主動接受記者采訪,各大媒體爭相報道其手術前后的相貌變化。這并沒有給年僅21歲的她帶來絲毫不快。
這位正就讀于廣州外國語學院的女大學生十分平靜地說:“我希望自己的選擇能得到大家理解。雖然不是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但身邊大多數親戚朋友的支持立場,還是讓我感到很溫暖。”
自號稱“中國第一人造美女”的郝璐璐于去年底勇敢“出爐”后,全國各大中城市近來已有不少女孩公然走向手術臺,給人一種整形熱空前的印象。有報道稱,美容繼住房、汽車、旅游之后成為中國第四個消費熱點。
但事實上,中國美容業已走過10年,成功例子早已數以萬計。可在10多年前,做美容手術完全處于“保密”狀態。用全國知名整形專家汪良明的話說,中國已涌出了大量“人造美女”,只是過去從來沒有人敢公開承認自己是被“塑造”出來的。
正是長期有擔憂輿論壓力而把做美容手術看作個人隱私的心態,才有了郝璐璐今天的“第一效應”。“更確切地講,郝璐璐應該稱做中國第一位自愿公開暴露身份的‘人造美女'。”汪良明說。
武漢大學哲學系美學專業博士生導師陳望衡教授說:“美容本身是個人在物質生活提高后的一種精神需求,這是一種社會進步。而做美容手術的人敢于公開身份,且不談商家的市場運作等因素,從更深層次上看,體現了社會寬容度日趨提高,這也是一種進步。”
武漢中澳整形醫院院長余欣芮也強調,公眾應用平和的眼光去看待“人造美女”,否則會傷害了還非常稚嫩的中國整形美容業,進而增加消費者的心理壓力。像吃飯穿衣一樣,美容是個人的選擇。面對這些愛美者,一個有良知的醫生會幫她們分析判斷,如果能起到好作用則會鼓勵,否則就加以勸阻。從目前的反映來看,社會給了“人造美女”足夠的尊重和理解。
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姚建宗認為,對少數人的群體及其生活方式的寬容與尊重,是一個社會真正走向文明、開放和進步的標志。從人對自己幸福生活的理解、感受和追求來看,生活方式的多樣性選擇乃是本性使然。因此,一個社會惟有順應人的這種本性而容忍、鼓勵其公眾獨立自主地進行生活方式的多元選擇,才有可能充分調動公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推動社會發展。
不過,一些業內人士對當前“人造美女”有些過熱的勢頭表示擔憂。有學者表示,在不反對任何人追求完美的自由和行動的同時,也須提倡智慧、善良、愛心、獨立以及心理健康等諸多內在品質和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