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到,一個父母雙亡的孤兒竟有如此燦爛的笑容!
冠縣路街道辦轄區毛妮娜和毛妮妮的家里,房間整潔,用品齊全。毛妮娜笑著告訴記者,正因為有了社會這個大家庭的關愛,父母雙亡的她們才能笑對生活。目前,她自己已經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妹妹毛妮妮正準備沖刺考大學!皼]有社會對我們的關心和照顧,就沒有我們姐妹倆的今天!”
不幸的孤兒各有各的不幸,但像毛妮娜姐妹一樣,我市483名社會散居孤兒卻有一個共同的幸福理由———社會大家庭對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愛,撫慰著他們曾經不幸的心靈,讓他們在明媚的陽光下健康成長。
據市民政局最新統計,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全市12個區市共有社會散居孤兒483人。目前,他們大部分由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姑姑、叔叔等親屬撫養,也有的被村委會和敬老院撫養,還有的被沒有任何親屬關系的“愛心家庭”撫養,特別是我市近年來加大對社會散居孤兒權益保障力度,使這些曾經不幸的孤兒得以幸福地生活著,盡情享受著他們應該擁有的一切。
日前,記者走進市南區云南路街道辦滋陽路社區孤兒宋文強的家———這個“家”是宋文強和姑姑宋桂蘭共同的家。今年14歲的宋文強自父母雙亡后,一直由姑姑宋桂蘭撫養。“多虧有了政府的幫助,不然我們真不知道生活會變成什么樣子,”宋桂蘭言語之間流露著感激之情,她告訴記者,政府不僅每月給他們最低生活保障金,市慈善協會還為宋文強辦了每年500元的醫療卡,所在的學校也減免了宋文強的學雜費。此外,很多熱心市民也給予了宋文強親情的溫暖。前年,海洋大學的一名老師得知宋文強英語成績不好,給他義務補習了近半年。有一位美籍華人曾經誠心要收養他,可是被宋文強拒絕了,“有了那么多熱心人和姑姑,我已經生活得很幸福了!
全市483名社會散居孤兒得以健康成長,得益于社會大家庭的精心呵護,更得益于近年來我市對社會散居孤兒權益的切實保障。特別是市民政局等七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解決孤兒問題的若干意見》,將社會散居孤兒全部納入了社會保障范圍。
據了解,目前我市對社會散居孤兒的保障措施基本覆蓋了他們的生活、醫療、教育等方方面面。其中在生活方面,對所有孤兒給予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并每月增發孤兒生活補助金60元;凡領取農村貧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的孤兒,每年增發孤兒生活補助金240元。在醫療方面,城鄉孤兒在地區二級以上各醫院就醫時,診查費、住院床位費等按50%收取,彩色
B超等大型儀器檢查費按70%收取。在教育方面,孤兒在上學免繳學雜費、住宿費。此外,我市對孤兒住房、就業等方面也有一定優惠政策。
按照有關規定,社會救助孤兒時限為18周歲前,但目前很多超過18周歲的社會散居孤兒生活工作狀況仍然時刻牽掛著社會各界的心。“過些天辦事處要為我們換一間更大的房子。”已是20周歲的毛妮娜興奮地告訴記者,她們所在的冠縣路街道辦事處考慮她們原來居住的房子有點小,正要為她們換一間更大的房子住。
盡管我市社會各界對社會散居孤兒關愛有加,但記者從市民政局了解到,由于諸多客觀因素,目前我市仍有部分社會散居孤兒生活狀況令人同情。
據介紹,當前,由于很多社會散居孤兒是由缺乏勞動能力、經濟條件差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撫養,與正常兒童相比,他們生活條件相對較差,甚至有的穿衣還要靠鄰里捐助。此外,有的孤兒親屬生活本身很困難,無法給予孤兒更多的物質關愛。如撫養宋文強的姑姑宋桂蘭是下崗工人并且寡居在家,依靠自己微薄的退休金,既要照顧高齡母親,又要撫養侄子。另外,由于撫養人的經濟原因,導致了一些孤兒受教育條件也較差。從社會環境來看,尊重和關心社會散居孤兒的氛圍還不是盡如人意,甚至有的孤兒在學校受到歧視,導致他們產生厭學情緒。
春節前夕,市民政局籌集資金24.15萬元,開展了走訪慰問社會散居孤兒活動,他們同時呼吁社會各界開展更多的社會援助行動,為這些不幸的孤兒送去一份關愛。張玉艾學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