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圖:正月初三全家人喜聚一堂。

上圖:拍于1964年的全家福已開始泛黃。
“我干攝影20多年,不知道拍了多少‘全家福’,但給50口人的大家子拍合影還是頭一遭,如此規模創下了我們影樓之最。”昨天,青島天真攝影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崔煥忠告訴記者。
他們祖籍萊陽
昨天下午,記者找到了“全家福”的成員之一王女士,她介紹,他們家原本應是61口人,其余的11人因工作太忙,沒趕上這次合影。
“我們祖籍萊陽,迄今已是第十八代了。”王女士對記者說,解放前,她的叔叔王超會、父親王廣會以及兩個叔叔王川會、王侃會相約來到青島發展,經過半個多世紀,他們的家族不斷地發展壯大,如今已經是四世同堂。
40年前合過影
“這是我們家人在40年前的合影,當時只有21個人,照片上的一些年輕人如今已經是爺爺奶奶了。”
王女士介紹,1964年春節的時候,她父親和另外三個叔伯、奶奶團聚,全家人一起合影留念,當時拍全家福十分簡單,只是梳梳頭,根本不化妝。不過在那個時代,拍全家福還是件挺“時髦”的事。
親人間也有“陌生人”
王女士說,雖然人越來越多,但從她記事開始,每年春節全家人都要到大伯家過年吃餃子,“團圓”成了最美好的感覺。
“我的大伯王超會今年79歲了,是我們這個大家族的‘家長’,他原先是一名教書先生。我大伯家有22口人,我父親家有15口人,我三叔家有13口人,四叔家有11口人。別看是一家人,還有不少不認識的,人太多了!”王女士說。
團圓又團結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個61人的大家族共有20多個不同姓氏的家庭成員組成,年齡最大的79歲,最小的只有2歲。他們分別從事著教育、交通、商業、軍人等10多個不同的行業和職業。
“我們這個大家族非常的團結,一家遇到困難的時候,別人就會主動地前來幫助,如果遇到娶親、生子等大事,全家人也會聚集到一起同賀,許多人都非常羨慕我們。”王女士說。
“全家福”等八年
提到這一次拍攝“全家福”照片時,王女士說,這是全家人的心愿,為圓這個心愿,全家人等了8年。
“8年前,我們就想一起拍張合影,但因人太多,很難聚齊,因此,我們等了8年。8年中,幾名親人先后去世了,真有些遺憾。”
擠“爆”攝影棚租車換地方他們拍合影費了不少周折
正月初三,全家人相約在臺東附近的一家影樓合影。這家人幾乎擠“爆”了影樓攝影棚,還是沒能全裝下,于是他們只好找了兩輛面包車,分6次將全家人“轉移”到了“天真”。
一張照片拍了一個上午“天真”二樓成了家庭“專區”
當50口人聚集在天真影樓的時候,影樓里頓時人滿為患,工作人員立即將影樓的二樓讓出來,供他們化妝、換衣,忙活了整整一個上午,才將他們的“全家福”拍攝下來。
底片用了十多張
為保效果兩位攝影師輪番“上陣”
給如此多的人拍合影可不是件簡單的事,崔煥忠對記者說,除了化妝及排座外,最難的是在一瞬間抓住所有人最美的神態,為此,他和攝影師輪番“上陣”,光是底片就用了10多張。
“全家福”當中的人物雖然少了11個人,但王女士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她對記者說,家人準備利用電腦合成技術,將另外11個人添加到“全家福”中去。
王超會·79歲·第一代
孩子是我的驕傲
記者:那么多人聚到一起拍合影,你的心情一定很激動吧?
王超會:是的,社會發展得越來越快,咱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孩子們越來越有出息了,我這個做長輩的由衷地感到高興。
記者:新年伊始,你對你的孩子們有何要求?
王超會:我不要求他們當多大的官,有多少錢,只要他們健康、快樂就好!
王女士·第二代
2008年再照全家福
記者:能談談你心目中“家”的含義嗎?
王女士:“家”就是團圓。每逢過年,全家人聚在一起,訴說著一年的收獲和喜悅,我們這時候是最幸福的時候。
記者:新的一年,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王女士:等到2008年,我們的大家庭將變成100口人,我們再照一張“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