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調查發現傳統的棉襖、棉褲、棉鞋已淡出市場
俗語說“俏人不穿棉,凍著不可憐”,今年春節雖出奇地冷,可街頭上仍難見用棉布、棉花做的棉大衣、棉鞋,倒是各式各樣的羽絨服、裙子在寒風中“料峭”。曾經陪幾代人度過無數個寒冬的棉衣、棉褲、棉鞋,已在悄無聲息中退出了人們的視野。
引子打探棉衣被人遺忘
記者打探市場沒有找到傳統“棉衣”
作為市民購物的主流場所,中山路、臺東、李村三大商圈無疑居于至關重要的地位。曾有一家市場調查機構調研后發現,島城居民的服飾消費絕大部分是在這三大商圈內完成的。目前這些地方能否買到棉襖、棉褲、棉大衣呢?記者昨天逐一打探了這三大商圈中的各大商場,國貨、利群、嶗百的有關人員都表示,目前他們商場傳統意義上的棉襖、棉褲、棉大衣、棉鞋已經“絕跡”多年了。
隨后記者撥打160咨詢,在得到三個做“勞保”用品的商家信息后,終于與位于環城西路的盛安勞保用品的負責人取得了聯系。據稱,他們可以承接定做棉襖、棉褲、棉大衣的活計,但目前主要用戶大都是工廠、冷庫的工業用戶,傳統意義上的棉衣、棉褲已經很少被普通居民采用,除非極個別的群體如嬰兒、高齡老人等。記者咨詢了身邊的同事,也沒有人知道哪里能買到棉衣。
調查現在你還穿棉嗎
30人中26人給予否定回答
“現在你還穿棉衣過冬嗎?”記者就此調查了30名市民,其中只有4人表示會穿棉衣或棉鞋過冬。記者還設計了三個問題,回答結果如下:
1、過去穿什么過冬:28人回答穿棉衣,2人回答不穿棉衣;
2、現在穿什么過冬:穿羽絨服的19人,穿羊絨大衣7人,穿棉衣的4人;
3、為什么不穿棉衣:感覺太笨重的10人;感覺過時不美觀的16人。
故事1班長的棉衣給了我
●劉慶溪辛家莊五小區居民
記得那還是八十年代的第一個冬季,當時我才20歲出頭,在團島附近的一個小廠已經干了三年多的電工了,雖然干活賣力,廠長也多次表揚過,但始終是臨時工,很多正式職工享受的福利待遇我都沒有。
那年冬天,廠里又給每個班組配發兩件棉大衣,和海軍穿的那種式樣差不多。在那個年代,即使穿著它逛中山路也不會“掉價”,班長把它分給我和另外一個同事,我不禁悄悄地問班長:“臨時工也配發大衣?”班長板著臉說,“小劉,你愿穿就穿,不愿穿就把它給我,別廢話。”從此我再也沒敢多問。
離開那個工廠多年后,一次我給已經退休的老班長拜年,班長的兒子不經意間證實了我當年的疑問———臨時工是沒有大衣的,那件棉大衣原本是廠里配發給班長的。
故事2留件棉衣做紀念
●劉阿姨洛陽路小區居民
已退休在家的劉阿姨年輕時特別喜歡做針線活,每年春節,她都要親手給女兒或家人縫制一身嶄新的棉襖、棉褲。有一年春節,她接連給兩個嫂子、自己、還有侄女、女兒做了五件棉襖,除夕晚上當新年禮物送給她們,結果她們歡喜的不得了。
“現在沒有人愿穿那些厚重的衣服了,我也就好多年沒做了。”劉阿姨邊說邊從衣櫥里翻出一身非常可愛的小孩棉衣棉褲,“這是我女兒8歲時我給她縫的,穿了一年就不穿了,我一直留著這身棉衣,等女兒成家后再送給她,讓她留個紀念。”
分析原因一:居家條件改善
家住二輕新村的吳女士認為,隨著居住條件的改善,大家已經不再需要穿著厚重的棉衣過冬了。回到家里有暖氣,到單位里有空調,外出時穿一件輕便的羽絨服就能過冬。去年冬天,婆婆給剛出生的孩子做了一身棉衣棉褲,但一直沒有機會穿,因為家里有暖氣,溫度較高,穿一件腈綸棉的衣服就夠了,既輕便又保暖,清洗起來也方便,也比較容易晾干。
原因二:出行條件改觀
家住逍遙路的王先生認為,人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舒適,外出時可以自己開車,可以打乘出租車,即使坐公交車也可以選擇帶空調的,所以現在的人很少長時間處于露天環境,自然就不需要穿的太多。
原因三:替代產品增多
中山百盛的導購員王丹稱,隨著紡織技術的更新換代,各種各樣的保暖內衣或御寒服裝層出不窮,保暖效果
也越來越好,人們“十層單不抵一層棉”的觀點已有所改變,內暖比外暖更重要,已是消費者購買冬衣的主流。目前商場經營的冬裝以羊毛、羊絨、皮革為主。
記憶棉猴
●郭躍杭州路42歲
在我的記憶中,棉大衣有一陣被稱作“棉猴”,或者換句話說,那種戴帽子的藍色棉大衣有一陣子(大約是六、七十年代吧)成了棉大衣的主流款式。冬天,穿藍色棉猴的青年工人,無疑成了六十年代許多女孩心儀的帥哥。到了七十年代,誰能穿上一件軍大衣誰便成了時尚人士,顏色從灰色、黃色,一直到后來藍色,流行趨勢一直與軍裝保持了基本一致。
棉鞋
●秦小凡福建路45歲
在二、三十年前的島城冬季,布面的棉鞋隨處可見,那時也有皮面毛里的棉鞋,但價錢很貴,不是普通老百姓能買得起的。
由于那時多數學習、工作場所都沒有取暖設施,穿著棉鞋也經常把腳凍傷。我就曾在兩個寒假連續被凍傷過,到了春天,被凍傷的地方奇癢難忍,那種滋味比疼痛還讓人難以忍受,這種記憶一直與棉鞋的印象糾纏在我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