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為何如此之擠?地球人都知道答案:大伙兒都扎堆兒地趕著回家。春節趕回家團圓,這是中國人世代相傳的傳統。但以現實的眼光來看,“趕回家”問題不能簡單地用傳統來搪塞,這后面沉淀著深刻的現實。是什么樣的現實驅使著我們要不惜爆擠的代價,不惜越過千山萬水趕回家過年呢?
是發展差距造成的家與工作地的高度分離。發達國家是沒有春運這個概念的,即使像在圣誕這樣大的公共假日里,也不會出現大規模的省際社會流動,因為大多數人的家與工作地重合在同一個城市,所以逢年過節的家人團聚非常方便,沒必要如此折騰。而我們所面臨的現實就不一樣了,城鄉發展的差距,東西發展的差距,城市間發展的差距,形形色色的差距造成的必然結果就是很多人家庭與工作地的高度分離:因為人往高處走啊,理性的經濟人總是會選擇能最大化地體現自己價值的地方,當他們感覺到家門口與外面世界巨大的差距時,他們就會選擇出遠門淘金、進城打工、到另一個城市尋找發展機會。
社會集體性的家與工作地高度分離,團聚時也就必然形成了“回家”的盛況,轟轟烈烈地扎堆到一起回,就是春運中的人山人海地爆擠了。
我們還會解析出許多淹沒在“春節擠回家過年”這個傳統中的現實,休假制度的剛性啊,社會流動的非理性啊,這些現實都以傳統的形式隱藏在“回家過年”這個天經地義的習慣中,我們擠得心甘情愿,我們趕得不亦樂乎。我們既是在履行一個神圣的傳統,同時,又被現實所左右。
(摘編自《羊城晚報》作者:曹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