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商朝時候,有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名叫定陽山,定陽山下有個不大的村莊,村頭山坡上的小石屋里,住著一個小伙子,名字叫萬年,萬年家境貧寒,以打柴挖藥為生。那時節令很亂,弄得莊稼人無法種田,萬年是個有心計的青年,他想把節令定準。有一天,萬年上山打柴,坐在樹下歇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就做了一個測量日影計算一天長短的東西,起名叫日晷。可是一遇到陰天,日晷也就用不上了。有次他看見山泉滴水,響聲嘀嘀嗒嗒,他又受到啟發,做成一個五層漏壺。從此他測日影,望漏水,慢慢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從頭重復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那時的天子叫祖乙,因為節令失常,他召集百官,商量對策。主管節令的官叫阿衡,他不懂日月運行的規律,說是因為百姓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誠求天神寬恕才行。于是祖乙率領百官,素齋沐浴,設壇祭天,但是祭來祭去,毫無效果,弄得百姓服役出捐,苦不堪言。
萬年再也忍耐不住,就拿了日晷和漏壺去見天子。天子見了萬年,聽了萬年講的日月運行周期,心中大喜,下令修了日月閣,筑了日晷臺,造了漏壺亭,派人跟著萬年日夜看守,精心記錄。
天子祖乙親自到日月閣去看望萬年,萬年講了“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的結論。祖乙說:“愛卿創出太陽歷,功高德重,我一定重重封贈于你。”萬年說道:“太陽歷雖已草創,但還不準確,歲尾還要加點滴時辰。我愿常居日月閣,再細心推算,把草歷定準。”天子應允。萬年經過精心推算,把歲末尾時積日成月,按“閏月”補算進去,終于向天子獻上一部準確的太陽歷。天子祖乙見萬年日夜操勞,須眉都熬白了,很受感動,就把太陽歷定為萬年歷,還封萬年為日月壽星。后人每年過年時屋里都掛起壽星圖,象征新歲添壽。董月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