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宋開始,傳統民俗便常以猴作為吉祥、顯貴、驅邪納福的象征。比如畫猴子騎在馬背上,取言“馬上封侯”的寓意;小猴騎在大猴背上,表示“輩輩封侯”。
其實,猴子的吉祥寓意與“侯”有關。最早是對美猴的稱贊,引申為一種美。在《詩經》中,有“海直且侯”一句,《韓詩》解釋說:“侯,美也。”后來,古律將貴族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在秦漢時代,封侯拜將。于是封侯使“猴”增添了一種吉祥寓意。
姓“侯”的“侯”是與“猴”同音的另一個字。相傳出自黃帝時的史官倉頡,他本為侯岡氏,后簡稱“侯”姓。
古人說,猴,候也,見人設食伏機,則憑高四望,善于候者也。也就是說,猿猴生性聰明警覺,善于識別獵手的誘餌,發現食物并不輕易去取,觀望探察甚久,感到確實沒有埋伏方才行動。因此,與猴同音的“候”字,解釋為“伺望,觀察”,旨在描摩猴性機靈聰明的一面。盧金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