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條件好了,有車族多了,這本來是件喜笑顏開的好事,可是車多路堵人發急,不可避免地滋生出了“車脾氣”,那就是車輛出了剮蹭事故,駕駛者動輒怒氣沖沖,言語不和之間,拳腳相向,車掛彩了,人也掛彩了。據報道,近日北京某大學一教授開車在單行線上逆行,還要求別人給他讓路,在未得到滿足的情況下,這位大學教授竟然猛地抄起車內的酒瓶就往對方車上砸。有統計分析表明,60%以上的事主在發生車輛剮蹭或其他交通糾紛時不能保持理智。其中,以20—40歲的年輕人為主,當然也不乏五十多歲的人,包括各種職業的人。
無疑,這樣的結局是令人遺憾的,拳腳過后,雙方冷靜下來大多是深深的悔意,悔不當初,不該忙上添亂,錯上加錯。其實不管新車舊車,在車主手里都是寶,愛車惜車,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但是既然剮蹭不可避免,已經形成,再沖冠一怒,再“惡向膽邊生”,那不是與別人過不去,與自己過不去嗎?倡導“禮讓三先”,實施“暢通工程”,就是要有平和的心態,而不是“斗氣”,要有換位思考的意識。只要自己暢通無阻,別人都要靠后,都要為我讓路,這樣不但不可能,而且會引起更大的麻煩。不可否認,現在人們競爭壓力大,人們的心態大都可用“著急”來形容,掙不到錢的著急掙錢,掙到錢的也急著提高效率,因此不免使交通事故成為導火索,但是正因為是這樣,就更要磨練自己的性子品德,長素質長精神不要長“車脾氣”。
讓一分腳下有路,買車圖的就是順利方便,高高興興,車輪滾滾,聽取笑聲一串;花錢不自在,滿肚子不高興,這不是精明人的選擇。上路之前當三思,讓“高興出車,滿意回家”不成為一句空話。姜云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