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之后,由于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強大軍事介入,阿拉伯世界開始調整外交戰略,以適應“后薩達姆”時代所面臨的現實,中東局勢于是出現一系列新的動向。
利比亞態度轉變
最引人矚目的是利比亞態度的轉變。伊拉克戰爭后,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宣布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洛克比空難”問題上與西方和解,改變對以色列奉行的“不和解、不談判、不承認”的強硬政策,與以色列進行秘密接觸。
據與卡扎菲之子談判的以色列議員介紹,利比亞對與以色列發展關系持積極態度。盡管談判因“泄密”一度中止,但有消息稱,“泄密”不過是迷惑外界的一個煙霧彈。受利以關系發展的鼓勵,以色列戰略學家已將利視為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和解的一個新突破口。
敘以互伸橄欖枝
其次,對峙半個世紀的敘利亞和以色列也在試探性地彼此伸出橄欖枝。敘總統巴沙爾去年年底在接受美國《紐約時報》采訪時表示,敘利亞希望與以色列重開和談。為配合這一表態,巴沙爾接連訪問埃及和土耳其,尋求國際支持。土耳其已答應充當敘以談判的調停人。受局勢鼓舞,以色列總統卡察夫最近向巴沙爾發出訪以邀請。盡管敘利亞以邀請“空洞、不真誠”為由予以拒絕,但敘以關系緩和則在持續。有消息稱,秘密談判一直在進行中。
敘利亞是中東各國中對以態度最強硬的國家之一,與以色列處于“戰爭”狀態。兩國此時改變態度,表明中東最牢固的一塊堅冰有望融化。隨著時間推移,1977年埃及前總統薩達特訪問以色列的一幕將可能重演,不排除巴沙爾或者以色列總理沙龍展開“破冰之旅”的可能。
伊朗埃及重新接近
此外,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動向是,中東兩個大國埃及和伊朗之間的和解。因意識形態和對以色列的關系,埃伊兩國曾反目成仇。但在上月,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和伊朗總統哈塔米在日內瓦舉行了24年來兩國間首次高峰會議。出于善意,伊朗日前更改了一條以行刺埃及前總統薩達特的兇手名字命名的街道名稱。
中東局勢出現新動向主要受伊拉克戰爭后地緣政治變化的影響,同時也是中東政治社會結構變化的一種體現。目前的動向發展有助于推動中東和平進程。
新華社記者劉洪(新華社耶路撒冷1月1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