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一位患冠心病合并肺癌的65歲老人,日前在青醫附院先接受了心臟搭橋手術,不下手術臺,又接受了左下肺葉惡性腫瘤切除手術。如此高難度的心、肺手術同臺連做成功是省內首例,國內亦未見報道。
10天前,家住本市的付大媽因心臟不適到青醫附院就診。醫生在為患者作心臟超聲檢查中,未見心臟有明顯異常,卻意外發現其左肺部有腫瘤。胸外科林樂勝主任臨床診斷腫瘤為惡性,決定手術。手術前一天,特邀心外科主任徐平教授會診,鑒于患者有心臟不適癥狀而心電圖、超聲等未見明顯異常,徐平主任從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謹慎的臨床思維出發,建議為患者作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發現:右冠狀動脈完全堵塞,左冠狀動脈90%堵塞,只有一條回旋動脈通暢。復雜情況突如其來,給兩位主任出了難題:一方面,肺癌切除手術會增加心臟負擔,術中缺血的心臟十分脆弱,容易發生心臟驟停、急性心梗等危及生命的情況,而且該患者的心臟本身就有問題,如不處理好心臟就實施肺癌切除,很可能出現危險;另一方面,如先做冠狀動脈搭橋的心臟手術,那么等到刀口愈合后再開刀切腫瘤,一來恐怕肺癌會擴散,二來開兩次刀增加了患者的創傷和痛苦。
經過反復研究,專家決定先“搭橋”、后切瘤,一臺解決。方案確定后,該院準備了最好的手術室及最精干的護理人員和麻醉師。上午9時許,手術開始,徐平主任在患者胸口切開一道20厘米長的刀口,露出心臟。與此同時,助手從患者右腿上截取了一段大隱靜脈,作“搭橋”用的材料。徐主任接著在心臟主動脈、后降支動脈和后外側支動脈之間各切了一個口作為“橋墩”,然后將準備好的靜脈吻合在各切口———兩座“橋”搭成;然后,將胸廓內動脈的一段長約17厘米的血管剝離下來,吻合在前降支動脈的切口,又造就“心橋”一座。3小時,三座“心橋”全部搭建成功,新鮮的動脈血及時供給了心臟。
12時許,胸外科林樂勝主任接過手術刀,他精細操作,將前胸切口內左側搭橋后的心臟小心避開,將腫瘤同正常組織進行剝離。在正常情況下,這個手術應在標準后外側開切口,但考慮到老人的耐受能力,為減少患者痛苦,只能在心臟手術的前胸同一刀口處進刀。由于切除的是腫瘤在左肺,搭橋后的心臟恰恰也在前胸正中切口左側,這就要求手術刀必須十分謹慎小心地繞開心臟,每一步操作都要加倍精細,一點細微的失誤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給手術專家的技術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經過3個半小時的緊張手術,腫瘤病灶終于被順利切除。聯合手術宣告成功。之后,患者被推進心外科重癥監護室。
目前,患者的心率、血壓均正常,正在平穩康復中。(張鯤鵬王麗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