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要發展,關鍵在結構。這是實踐告訴人們的真知。
調整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結構調整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近幾年,青島經濟結構日趨合理,國民經濟強勁增長,其根本原因就是圍繞構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始終堅持了“在發展中調整,以發展促調整”的大政方針。
去年底召開的全市經濟工作會議傳遞出來的信息表明,在2004年的青島經濟生活大舞臺上,結構調整仍將是重頭戲,而且,這臺重頭戲將更加精彩。
因為青島已進入一個加快發展的歷史性關鍵時期,青島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重大歷史發展機遇,一個國際國內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機遇期。
來自政府經濟部門以及學術界和企業界的人士也一致認為,2004年,將是青島經濟發展的關鍵一年。在這關鍵一年里,青島能否續寫好結構調整這個永恒的主題,將是關鍵中的關鍵。
一
對于2004年,市經委主任劉明君的一段話,闡明了在新一輪結構調整中搶抓機遇的迫切性:2004年對青島的確很關鍵,因為機遇就在這一年。從當前國家產業政策看,對青島的造船基地、大煉油、汽車等重大項目帶來較好的發展機遇,上去了就可以帶動城市上一個更高的檔次。對此,不僅要有充分的認識,更要善于抓住關鍵性的歷史機遇,加快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
市社科院城市所所長、研究員郭先登,對劉明君的說法表現出高度認同。他認為,經過這幾年的發展,青島具備了歷史性大發展的條件,“三點布局,一線展開,組團發展”的大城市格局已初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初步形成,迎辦奧帆賽、我省建設半島城市群和半島制造業基地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再努力一、兩年就可能推動城市上一個大臺階。
盡管身在企業,青島澳柯瑪集團董事局主席魯群生的看法卻頗為宏觀。他認為,周邊環境和區域競爭的壓力正在加大,比如國家政策繼續向中西部和東北老工業基地傾斜,還有京津冀、長三角地區的崛起,以及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結合推進,將使各種資源的競爭日趨加劇。青島如果在這個關鍵性的歷史時期不加快發展,就會被甩到后面。
魯群生還從企業的角度,進一步說明了在新一輪結構調整中搶抓機遇的迫切性:家電產業已經成為青島的支柱產業,但是在當前家電市場飽和,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這個支柱產業的優勢已經不明顯了,由于國內多數企業的產品在技術和市場上嚴重趨同,缺乏差別優勢,引發的過度競爭導致家電行業附加值、投資回報率、利潤等逐年降低,外地已經有許多家電企業步入微利甚至是虧損。因此,要繼續保持和確立青島家電產業的競爭優勢,必須搶抓市場機遇,提高市場應變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加快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和戰略轉型,從而謀求企業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
有機遇,也有挑戰。有困難,也有希望。2004年的青島,不論從國際上看,還是從全國、全省看,的確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重大歷史發展機遇。這是劉明君、郭先登、魯群生等人在訪談中的共同看法。
劉明君認為,當前,世界經濟的逐步回升和產業轉移速度的加快,為大規模招商引資、調整產業結構、繼續擴大出口提供了更大空間;全球技術產業化的周期縮短有利于加快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日、韓等國急于向外調整過剩的生產能力,青島又占有了地理優勢。
劉明君說,在國內,國家繼續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為青島爭取中央財政支持、加快大項目建設步伐、加大投資力度、鼓勵消費提供了更大回旋余地。特別是中央將適度調整宏觀政策,為青島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青島正在建設的許多重大項目,都在國家支持發展之列。更重要的是,青島選擇的發展思路與中央提出的發展模式也完全吻合。這是包括青島在內的很少幾個城市的獨有機遇。
談到省內,劉明君更為振奮。他說,省委、省政府已明確提出,要把建設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作為加快提升全省制造業水平的一項重大舉措。近日,省政府又再一次強調了青島在全省發展中的“龍頭”地位,明確提出,青島強則半島強,半島強則山東強。如果青島把握得好,無疑將為加快產業梯度轉移、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拓展更大空間。
郭先登則從青島目前的發展情況論述了加快發展的良機:經過近年來特別是去年以來的調整,青島的經濟發展框架進一步清晰,發展方向和重點更加明確,空間布局調整正在順利展開,已經具備了相當雄厚的發展基礎,特別是去年以來在很多方面又取得新的突破,標志著青島經濟發展正在跨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這無疑為搶抓機遇、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創造青島第二個百年發展先機提供了有力支撐。
郭先登進一步分析說,如果從數字上看,2003年青島預計可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775億元,比上年增長15.8%,是近8年來的最高增幅。如果從趨勢上看,則呈現出“五個快于”的良性變化,即郊區經濟增長快于全市平均水平,重工業增長快于輕工業,非國有投資快于全社會投資水平,轎車、住宅、通訊等新型消費增長快于社會平均消費,稅收增長快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這表明,青島的經濟增長不僅速度快,而且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人們多年期盼的以市場為主導、以消費升級和自主投資為基礎的新一輪快速增長期正在到來。
三
G
DP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通俗地說,也就是一、二、三產業大軍所創造的價值。2003年,青島常住人口人均
G DP接近2800美元,比全國人均1000美元高出1.8倍,已經接近世界中等收入國家水平的底線。
在訪談中,劉明君、郭先登、魯群生等人都談到了去年青島人均 G
DP的高水平,而且都認為,這就是經濟結構調整的良好結果。這樣的結果不僅標志著青島已進入一個更加高速的全新發展時期,也對2004年的經濟結構調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2003年的高起點上,青島提出的2004年經濟發展預期計劃指標和經濟結構調整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3%,其中,第一產業增長3%,第二產業增長14%,第三產業增長14%。
從劉明君、郭先登、魯群生的談話中,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要實現青島2004年的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目標,并且為實現市九次黨代會提出的“到2020年人均GDP超過1.5萬美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率先在全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宏偉目標奠定良好基礎,就要按照全市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穩定優化一產,調整提高二產,加快發展三產”的要求,在2003年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
劉明君說,2003年青島的經濟結構調整,已經為2004年乃至今后的青島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圍繞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2003年,青島加快發展港口、海洋、旅游三大特色經濟,加快建設電子家電、石油化工、汽車機車船舶集裝箱制造、新材料四大產業基地,上馬了一批二、三產業的重大投資項目。汽車、造船、鋼鐵、大煉油等產業重點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市政府已與一汽集團簽訂乘用車合作協議;海西灣已被國家布局為全國重點造修船基地;青鋼引進浦項不銹鋼板項目主體工程基本完成;大煉油項目可研報告近期有望得到國家批復。沃爾瑪、百安居、伊都錦等國際著名零售企業在青島開業,伊藤忠、韓進、香港招商局等企業匯集物流園區,使現代物流業出現迅猛發展的好勢頭。英國鐵行、丹麥馬士基、美國環球貨柜、中遠等跨國大公司紛紛落戶青島,參與前灣港建設,帶動了臨港產業迅猛發展。嶗山巨峰、九水十八潭、海底世界等一批旅游大項目相繼建成開放,明顯拉動了旅游經濟發展。這些,都是2003年產業結構調整的力作。
劉明君表示,2004年,青島將繼續加快推進這些事關全局的重大項目建設。
正是這些大項目的拉動,促使青島經濟結構調整逐步趨于合理,預計青島2003年第一產業比重降低1.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2.2個百分點,一、二、三產業的結構比重調整為8.3:52.6:39.1。而在此前,青島一、二、三產業的結構比重是,2001年為10.9:49.3:39.8;2002年為9.6:50.4:40。
四
2004年,青島的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是劉明君、郭先登、魯群生等人的共識。
劉明君認為,青島經濟已進入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綜合推進階段。圍繞市九次黨代會提出的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三大任務,青島在這個新的階段應加快實施“工業興市”戰略,統籌區域和城鄉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城市化,以可持續發展產業體系建設,貫穿和推動城市經濟和社會更高水平發展。
劉明君表示,青島工交系統已經做好了搶抓機遇、迎接挑戰的準備。圍繞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體系建設,著眼長遠,立足當前,2004年青島工業將加快融入國際產業分工,構建面向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的大工業框架;實施產業集群戰略,構建由產業群和企業群共同支撐的產業體系;實施國際化戰略,建設開放型產業體系;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加速國有經濟戰略性重組;以港興市,完善大工業基礎設施體系;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綠色工業。
作為經濟專家,郭先登認為,青島作為我國擁有相對完整的制造業生產體系的城市之一,在21世紀初期迫切需要建立起大工業體系。他建議:2004年,要充分發揮在建設半島制造業基地中的“龍頭”作用,抓住產業結構調整這根主線,把建立大工業體系,打造四大產業基地放到突出位置上來抓,并應在建設過程中充分體現它的特色。
郭先登還從青島的實際出發,構思出青島大工業體系的內部框架,即以大企業為主干,形成合理科學的規模結構體系;以工業園為主體,形成合理科學的布局體系;以四大產業基地和六大支柱產業為主導,形成合理科學的特色產業發展體系;以高新技術為核心,形成合理科學的新技術體系;以名牌產品為骨干,形成合理科學的產品層次體系;以海、陸、空立體式交通為架構,形成合理科學的便捷、高效運輸體系。
對于2004年及未來家電產業的趨勢,魯群生已經有了充分認識并實施了相應對策。他認為,由于世界技術更新和產業升級加快,傳統家電已被看作是夕陽產業,風光不再。國內家電行業也由于過度競爭,導致這個行業中的許多企業不景氣。這一時期,家電企業要想獲得持續快速發展,必須尋找新的產業支柱,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形成企業可持續發展所必需的更加合理的梯次結構。
魯群生說,澳柯瑪已經選擇了高科技產業發展之路,2004年將是澳柯瑪發展的關鍵一年,澳柯瑪將抓住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大歷史機遇,在保持家電產業穩步發展的基礎上,爭取在鋰離子電池、半導體照明產業、海洋生物制品、電動車、自動售貨機、中央空調等新產業、新產品項目上取得更大突破,形成市場優勢,為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增添新的經濟增長點。
青島正在步入一個十分關鍵的發展時期,青島一定會抓住這次重大的歷史性機遇,大力發展三大特色經濟,加快建設四大產業基地,加快形成家電電子、石化、汽車、造船、港口等五個產業集群,建成大工業體系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為全國和全省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對此,劉明君、郭先登和魯群生等人深信不疑。
編者按2004,青島站在了一個更高的起點。2004,青島擁有了一個更大的目標。這個起點就是如何抓住新一輪大開放、大發展的機遇,實現更新更快的跨越。而這個目標就是爭取早日成為山東發展的真正“龍頭”,為全省、全國作出更大的貢獻。
在去年底召開的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杜世成明確提出,青島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重大歷史機遇期,這個機遇既來自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結構調整,也來自青島與國家支持相吻合的重大項目建設及其產業選擇,更來自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設半島制造業基地和半島城市群的戰略部署。青島應該抓住先機,實現更快的發展。
而在近日開幕的省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韓寓群省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青島是全省經濟發展的龍頭,青島的強大對半島地區乃至全省意義重大,青島強則半島強,半島強則山東強。可以說,這一戰略的提出,不僅僅是對青島在全省地位的再次明確,也是為青島的發展確立了更高的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機遇不是可以坐享其成的條件。正如杜世成同志在參加審議韓寓群省長所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所強調的那樣,我們切不可陶醉于“龍頭”,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更加謙虛謹慎,更加增強責任感、緊迫感,朝著“龍頭”的目標,努力拼搏,切實做好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構筑有特色的現代化國際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這三件大事,推動青島早日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真正“龍頭”。
怎樣搶抓機遇,怎樣利用新機遇實現新發展,已成為2004年以及今后幾年青島的重點戰略課題。為此,從今天起,我們陸續推出一組“搶抓重大歷史發展機遇”的連續報道,意在喚起人們對新的歷史機遇的清醒認識,真正抓機遇求發展,為大青島的新跨越作出新貢獻。
本報記者劉芳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