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20日,市北區41所小學面向社區敞開大門,免費為居民提供運動場地、閱覽室、棋牌室等。事隔兩月,眾所期待的參與高潮沒有如期而至。
長久以來,閉門教學,與外界互不搭界成為普遍存在的學校辦學模式。隨著對現行教育反思的深入,開放性教育逐漸被認同,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大教育格局開始構建。因此,學校與社區成為一對聯系密切的成長伙伴,學校面向社區開放的意義也更大。
好事多磨。幾年前,四方區在全市首開學校面向社區開放的先河。但是,時至今日堅持開放的學校仍寥寥無幾。如今,市北區再開學校開放的好風氣,仍然遭受冷遇。究竟是什么使學校面向社區的門如此難開?
學校:舉棋不定
談及學校面向社區開放一事,不少學校領導的態度很曖昧。
市南區有一所學校以面向社區開放而為周圍居民稱道,當記者找到學校負責人要求采訪報道時,得到的答復是學校無奈而為之。起初,該校并沒有面向社區開放的打算,并且還想方設法地阻止,因為翻墻進校的居民為學校安全、衛生、設施損耗方面帶來諸多不利。
記者不久前在福州路小學采訪時發現,學校的室內體育館熱鬧非常,打羽毛球的、打乒乓球的,加油的、當裁判的。但是與熱鬧的場面不和諧的是少數穿著皮鞋的居民在地板上走來走去,讓人看著心疼。因此,校長對面向社區開放的態度多是應付,少數校長還設立種種障礙,致使學校面向社區開放并不順暢。
居民:一片掌聲
對于學校面向社區開放,居民的反應自然是一片掌聲。
家住八大湖小區的劉大媽對學校開放格外擁護。她說,八大湖小區有100多個樓座,但只有一個小花園供居民活動,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居民對活動場所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她幾年前開始學習太極拳,習武場地一直在小區內的小花園里,周圍的居民對錄音機、說話的聲音多次提意見,今年因安裝暖氣小花園不能練拳后,她們轉到寧夏路小學鍛煉,所有難題迎刃而解。
其實,居民對學校面向社區開放更多的要求是運動場,因為較之校外,學校內鍛煉干擾少,設施好,也更安全。并且,在一些老城區,綠地和廣場之類的公共設施較少,因此學校面向社區開放的意義更大。
但是,就像劉大媽說的那樣,居民的素質是良莠不齊的,應該有一種機制來約束進校的居民。
難點:如何管理
市教育局局長杜小悌不久前明確表示,近幾年我市連續投入數千萬元將學校扮美扮靚,應該面向社區開放,為老百姓服務。并且,日前市文明辦、市教育局幾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在全市開展社區教育實驗工作的意見》明文規定,“各社區教育實驗區要積極協調駐區內的各類教育資源(大中小學、幼兒園、少年宮等),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的前提下,按照社區的統一安排面向社區開放(如學校的操場、教室、圖書館、實驗室、微機室等),整合到社區教育體系之中”。
但是,學校面向社區開放不是一紙公文就可以實現的。就像四方區教體局督學劉鐵英所言,學校面向社區開放需要一整套常態管理機制和資金支持。
其實,學校面向社區開放的難點就是管理。如何規范進入學校的居民?如何約束居民進入學校的行為?如何保證學校正常教學的進行……應該有一套科學的機制來支撐,讓學校沒有后顧之憂。目前,嘗試學校面向社區開放的學校缺乏系統的機制。市北區此前曾出臺運動場、閱覽室、棋牌室、書法室等單個開放處室的管理細則,但對于學校自身運轉、獎懲規則等還缺少管理機制。
當然,管理機制的順利實施要有充足的資金支持。學校管理需要資金,設施損耗需要資金,額外打掃需要資金。學校面向社區開放要呈現良性常態單靠奉獻是不現實的。《關于在全市開展社區教育實驗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可以采取“政府撥一點,社會籌一點,單位出一點,個人拿一點”的辦法解決社區教育的經費問題。
我們期待,學校面向社區開放這一理想會變成現實。本報記者劉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