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嶠
經濟建設持續的高速度,使我們國家的 G
DP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長,但是,一些新的問題也同時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比如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以及就業問題、環境問題等等。
其實,這些問題歸結到一點,就是如何在發展的過程中,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效率與公平能否同時做到,“魚與熊掌”能否兼得,長期以來,一直是經濟學中爭論不休的問題。所謂“公平”,就是指社會成員在收入分配上的均等化程度,作為一種經濟政策,其目的在于縮小貧富之間的差距,以消除社會的對抗性沖突。而所謂“效率”,則是指資源的有效配置,講求效率的目的,就在于通過競爭,刺激人們去追求更高的經濟增長和更快的經濟發展。早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就有經濟學家指出,公平與效率間的抉擇是最大的社會經濟抉擇,是經濟理論和經濟效益的中心課題……
綜合各種不同的理念,我們贊同這樣一種觀點,效率和公平都是重要的,而如果要做到兩者兼顧,那么就應設法以盡可能小的不公平來換取盡可能高的效率;或以盡可能小的效率損失來換取盡可能大的公平,以便實現效率與公平的協調。
在實際生活中,協調公平與效率有著多種主張和方式,比如增加對教育的投入,認為對教育投入的增加,既照顧到平等,又能兼顧到效率;比如修訂某些稅收規則,對勞動收入采取低稅率,對非勞動收入采取高稅率;比如修訂社會福利政策等等。與此同時,對這些普遍采用的方式,又有著不同的見解,比如,認為增加教育的投入有局限性,人們可能因為過分強調收入的均等化而降低接受教育的積極性;稅收不當,要挫傷創業的積極性;“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險福利制度搞不好就是養懶漢的制度……是也,非也,年復一年,社會就這樣處于不斷的磨合之中。看來,像許多事物一樣,對付公平與效率這對矛盾,其實并無一個萬全之策。
議論和認識這一問題,并不是無關緊要的,它涉及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的可持續性。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有專家介紹說,經濟的發展與人們的幸福感并不是同步的、一致的、成正比的。二戰后美國的人均
G
DP增加了1至3倍,但是美國人的幸福感沒有增加多少,還有一些國家也是這樣。這一現象,引起了部分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極大的興趣。以去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為首的一批學者,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后發現,在貧困的時候,經濟的發展對幸福是有積極作用的;當財富積累到一定的程度,經濟的發展對幸福的影響卻越來越小。
學者們的研究表明,人均 G
DP超過1萬美元與幸福無關。據說,這一研究正在引起西方發達國家政府的高度關注。
有關專家在介紹這一有趣的現象時指出,這并不等于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就不要發展經濟,而是怎樣做到既發展經濟又發展幸福。既然發達國家出現了這種情況,為什么我們不從現在做起,把幸福作為出發點,系統、全面考慮發展經濟,以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增加他們的滿意度呢?
專家指出,我們在追求 G
DP增長的同時,應該是有利于社會財富的積累,而不是對社會的破壞,也不是犧牲了環境、濫用了資源,應該關心民眾的健康、教育及文化的發展,應該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和睦、誠信以及人們對政府的公信度和滿意度,而絕不能搞沒有發展的粗放式的增長、不能持續的增長,以及危害社會的增長。
“魚與熊掌”,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絕對兼得,但是,我們完全可以爭取一種相對的平衡和滿意度,使社會在一種相對的穩定中,得到長久、健康、快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