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走在延安一路上,望著“灰姑娘音樂時間”曾經的工作室,我們唱著鄭鈞的“灰姑娘”,想起了當年收聽時的時光。
不知不覺間,發現都市上空的電波多被“賣藥的”占據了,很留戀電臺直播剛開始的那個時節。那時的音樂很好聽,無論是一般流行歌曲、搖滾樂還是其他。就在自己一面沉醉于北京音樂臺、杭州、鄭州等電臺的原創音樂欄目,一邊慨嘆本地此方面是一片空白時,一個叫“灰姑娘音樂時間”的原創音樂欄目,很低調地誕生了。
我這里說的原創不是挑上幾首歌,加幾句串臺詞就組成的欄目。多年以后,才真正感受到讓我著迷的是那些隱身于歌曲、樂曲后的思想。那時我就喜歡上了“灰姑娘音樂時間”的專題“在路上”。它以一種新穎的方式,試圖在另類流行音樂與文學作品之間形成一種組合。
我們這座城市的路曲曲彎彎,本來就很容易使人產生遐想,而我和朋友們常常在彎彎的路上談論“在路上”中的歌和主持人在青島很獨特的音調風格。中山公園的涼亭內、海水浴場的沙灘上,當說到青島音樂時,我們總是談起“在路上”。
不管是展示一種狀態,還是帶有少許哲學意味,“在路上”這個名字都豐富著城市的滋味和愛樂人的感受。
作為傾聽者,我也感覺“灰姑娘音樂時間”有其相當的局限性,在從無到有的喜悅中,這些就被忽略不計了。
因為有了這個欄目,外地愛好音樂的朋友來青島,我也可以以此為媒,奉上啤酒海鮮,在我們城市的飲食特色和音樂的自留地里,套用句俗語,構成的風景別致且靚麗。
因為有了這個欄目,走出青島時,我可以把它當作融入其他城市愛樂者隊伍的“介紹信”。因為在音樂討論中,他們注重的不是你那里播多少歌曲,而是你那座城市對音樂的闡述能力。也許是因青春而狂放,在路上的相逢因此而更加親切。
還是因為有了這個欄目,作為一個對音樂非常喜愛的文學愛好者,我從這里找到了溝通的橋梁,盡管現在看來有些膚淺。在此之前,青島臺曾有一個“海洋浪花文藝小專欄”,曾在此方面有所嘗試,但很快這個欄目被撤消了。有意思的是,從幾年前開始,“灰姑娘音樂時間”也聽不著了。不知現在怎樣?
幾位朋友對這一欄目的回憶再一次證明,音樂,無論流行與高雅,對喜愛的人來說,都是一種力量。我們期待著更有力量的欄目在我們這座城市中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