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城陽大地處處傳遞春的訊息:國家科技部批復在青島市城陽區建立國家火炬計劃青島新材料產業基地;同時,頤中格柵、德意利等7家企業被認定為基地首批骨干企業。這表明,城陽區在加快建設青島北部現代工業基地、外貿出口加工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開啟高校“寶庫”
著眼長遠繪藍圖
探尋城陽區新材料產業的發展軌跡,品味新材料產業為城陽區經濟發展帶來的累累碩果,可以說,新材料產業為城陽區這顆“環膠州灣金項鏈帶”上的明珠,鍍上了迷人的光環。
早在3年前,時任城陽區區長的李學海與青島科技大學劉光燁教授進行了一次特別交談。曾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山東省技術拔尖人才”等榮譽的劉光燁教授,作為山東省高分子材料重點實驗室的主任,先后主持完成了國家科技部等下達的近30項科研項目,并屢獲國家、省、市科技大獎。兩人一見如故,圍繞政府與高校的合作、科技成果產業化、新材料產業能否長成“特色”參天大樹等問題,進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談。兩人一拍即合,“拍”出了劉光燁到城陽區轉化科研成果的思想火花,談出了城陽區率先發展新材料產業的新思路。
善弈者謀勢。城陽區的決策者認為,高新技術產業是當代國際競爭的制高點。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要敏銳把握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客觀趨勢,不斷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
城陽區政府迅速與青島科技大學簽定了合作協議。雙方商定:共同建設青島市新材料研究實驗室,并以此為依托,在城陽區建設青島新材料產業基地,由城陽區政府每年出資50萬元作為科研經費,青島科技大學新材料科技成果優先在城陽轉化發展。由此,拉開了城陽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大幕。
2001年5月18日,伴隨著震天的鞭炮和繽紛的花海,青島新材料產業基地在城陽區奠基。計劃投資3億元,在主要新材料領域如高分子合金材料、可生物降解材料、導電節能材料、特種建材的研究與開發方面保持國內領先地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用3到5年時間建成國家級新材料研究中心與產業化基地。
打好“三張牌”奏響“大合唱”
機遇與挑戰,激起城陽區抓好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決心。
2003年8月27日,城陽區構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啟動大會暨名校名所科技成果對接會取得了豐碩成果。來自清華大學等全國19所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42名專家教授攜帶數十個科技成果匯聚城陽,與當地500多家企業對接,簽定合作意向16項。
城陽區領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城陽區構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指導思想是,以發展新材料、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化工橡膠、生物醫藥、海洋工程等六個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開發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市場前景廣闊的項目,培育一批具有城陽特色和優勢的新興支柱產業。力爭到2007年,使全區高新技術企業(集團)發展到100家以上,培植年產值過億元的企業或產業基地30個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400億元。
為確保城陽區以新材料產業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及早跟上國際潮流,城陽區堅持打好“落實牌”、“環境牌”、“三庫牌”,奏響“大合唱”,構筑產業新高地。
齊心協力打“落實牌”。城陽區主要領導率先垂范,每人既管宏觀規劃,又抓重大項目落實。全區將發展新材料技術產業基地納入對各街道的目標責任制考核,強化獎罰措施。區委主要領導親自帶領城建、土地、金融等部門負責人到新材料基地現場辦公,特事特辦,加快了新材料產業發展步伐。
真心誠意打“環境牌”。從環境建設入手,推動新材料產業發展。建設新材料技術支撐服務體系,建立開放實驗室,提供新材料技術研發的公共平臺。城陽區在財力較為緊張的情況下,拿出200萬元,用于新材料重點實驗室建設;建立中試基地,提供促進新材料技術產業化必要的硬件條件和技術支撐。以全面建設“誠信”城陽為目標,鞏固城陽區作為山東省首個一級金融安全區和星火技術密集區品牌,構筑政府、金融、企業“三位一體”的利益共同體,形成吸引人才、資本、項目、技術快速集聚的“磁場”效應……
互惠互利打“三庫牌”。為促使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城陽區建立了“項目庫”、“專家庫”、“資金庫”!绊椖繋臁笔桥c高等院校聯合,收集儲備最新科技成果,使正在轉化和儲備的項目每年保持在100個,并對項目實行動態管理,不斷搜集、篩選,形成項目梯次,保證項目的科技含量。“專家庫”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聘請與城陽經濟聯系緊密的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負責對城陽區即將轉化的重大科技項目進行論證,提供建議和咨詢。目前,來自中科院、清華大學等高校院所的近100名專家、教授,承擔著加速城陽科技成果轉化和降低產業化風險的重任。“資金庫”是挑選一批有條件轉化高新技術成果的企業進行扶持,目前入庫待用資金達億元。同時,設立區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區科學技術最高獎獎金每人10萬元。
項目庫、資金庫和人才庫“三庫”對接,宛如為第一生產力這支正待騰空的火箭加注了“推進劑”,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收集并儲備其最新的科研成果,使正在轉化和儲備的項目始終保持在100項!凹{米毛巾”、“葡萄油”、“海洋康源胃好口服液”等產品,都是從項目庫中挑選出來并已轉化的知名產品。城陽區還設立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專項經費,每年200萬元。到目前為止,與城陽區有產學研聯系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已達到60余家,全區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75%,列入國家、市科技計劃項目45項,受益企業19家,取得經濟效益20多億元。
“新材料”打造“新城陽”
城陽區明確提出,要率先讓高新技術“亮”起來:建設以青島市新材料重點實驗室為技術依托,以新材料骨干企業為主體,以新材料市場為補充,以新材料科技項目為先導的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基地,讓“新材料產業”這個品牌越做越大,越叫越響。
新材料產業是城陽區的品牌產業,已成為其核心競爭力所在。目前,這里形成了以青島市新材料研究實驗室為依托,以青島美高化工有限公司、青島頤中格柵股份有限公司、青島浩普科技有限公司、青島廣源發集團瀝青廠為骨干企業和包括新材料建材帶、青島市橡膠工業帶、城區納米材料帶、丹山復合材料帶的新材料產業基地。全區新材料企業達到100多家。
如今,在城陽區有5大領域的10多個項目實現了產業化,形成了生態環保涂料生產基地———青島潤興比特氟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建成了年產800常溫固化型氟樹脂及高檔氟碳涂料項目;形成了新型綠色建材及其成型裝備生產基地———生產管材的青島佰世坤。青島喜盈門集團開發出系列納米巾被產品。青島天盾橡膠有限公司、青島良木股份有限公司等開發生產了鋁塑復合管、防火裝飾板等,成為青島市高分子新材料及新型建筑材料的重要生產基地。
或許你不相信,一條只需6個人操縱的高性能聚合物格柵生產線每年可創造銷售收入上億元,這是頤中格柵股份有限公司創造的奇跡,高性能聚合物格柵項目被列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示范項目,產品在青藏鐵路、長江大堤加固、新疆油田開發及高速公路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繼英國之后第二個擁有該項目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高性能塑料合金與新型工程塑料產業化項目,是“九五”國家攻關課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產品,使青島成為我國最大的高檔土工合成材料生產基地……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伴隨著大青島前進的腳步,新材料產業正像一臺巨大的發動機,推動著城陽區經濟發展的列車快速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