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讀書時就與黎錦熙相識,黎錦熙當時在校擔任歷史教員,只比毛澤東大3歲。他們兩人名為師生,實為摯友,常在一起議論時政,研究學問。
1915年黎錦熙去北京教育部工作,毛澤東也在1918年為籌備赴法勤工儉學工作事宜到了北京,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當助理員。此時黎錦熙已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得知毛澤東在北京工資微薄、生活清苦,便經常請毛澤東來家吃飯,還特別為他準備好的飯菜,讓他打打“牙祭”。茶余飯后,他們侃侃而談,評論時政、探討學問和救國救民的真理。
以后毛澤東參加了革命斗爭,黎錦熙雖然和他失去了聯系,但一直在報紙和廣播里尋找毛澤東的蹤跡和下落,默默地祈禱他平安地擺脫險惡環境,祝愿他的事業取得成功。在白色恐怖之下,黎錦熙始終保存毛澤東與他來往的6封書信、毛澤東在長沙主編的《湘江評論》以及《新民學會會員通信集》等珍貴文獻。
抗戰勝利后,黎錦熙響應中國共產黨建立統一戰線的號召,與許德珩、潘寂等在重慶共同發起組織九三學社,團結有名望的知識分子,配合毛澤東在黨的外圍開展反蔣斗爭。
1948年底,人民解放軍包圍了北平。國民黨軍政官員紛紛潰逃,在北京師范大學任教的黎錦熙卻無動于衷。北京師范大學教務長黃金鰲幾次登門,叫黎錦熙登機去臺灣,遭到他的拒絕。
1949年北平解放了,全國解放也就在眼前。1949年6月的一天,毛澤東看到北京師范大學代校長湯藻貞(毛澤東的同鄉和幼年同學)的來信,便打電話給湯藻貞,問他北平現在還有什么老相識。湯藻貞說有黎錦熙、黃國璋等,并說:“我叫他們來看你吧!”毛澤東忙說:“不要,不要,我去看他們。”面對國民黨蔣介石殘留下來的一片廢墟,毛澤東工作繁忙,日理萬機,卻仍然抽空親自登門看望故友。6月17日,毛澤東坐車到和平門北師大宿舍,黎錦熙已先從家中趕去迎接。毛澤東一見黎錦熙就叫黎老師,黎錦熙感動不已。湯藻貞要家里弄點臘肉招待毛澤東,毛澤東說:“不麻煩你了,今天我請客。”老友們幾十年后重逢,親切敘舊,十分高興。此后,毛澤東幾次接黎錦熙去中南海家中敘談。
全國解放后,黎錦熙當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毛澤東指定黎錦熙和吳玉章、范文瀾、成仿吾、馬敘倫、郭沫若、沈雁冰等7人組成“中國文字改革協會”(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的前身),黎錦熙任常務理事會副主席。他還是中國大辭典編纂處總主任。他畢生從事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研究工作,毛澤東在百忙之中一直給予他關懷和支持。佟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