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發展的西海岸,正在使一些約定俗成的成語,在這里被賦予了全新的意蘊,筆者試舉幾例,以饗讀者。
軟硬兼施
在優惠政策日漸淡化的今天,開發區提出了一種鮮明的新理念—投資環境“軟硬兼施”,全力打造投資樂土。。
18年來,西海岸累計投資180億元,建設了以前灣港為龍頭的大量基礎設施。近年來,開發區又提出,進一步將硬環境做“實”。目前,這里拓寬改造了江山路、長江路、黃河路、昆侖山路等10條城市主干道,高標準地實施了硬化、綠化、亮化和美化,規劃建設了行政中心廣場、金沙灘廣場等一批精品工程。去年以來又作出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城市建設水平的決定,以達到“城市基礎設施配套有顯著改觀,精品工程建設有新亮點,城市綠化亮化美化有醒目變化”的目的。
按照集約化、集群化的原則,開發區還將整合全區工業園區,優化工業產業布局,形成臨港產業團地、機械產業團地、國際貿易倉儲物流加工產業團地、新材料產業團地、高新技術產業團地、石化產業團地等“六大工業團地”,為產業集群招商提供平臺,使得每一個工業團地都在達到“九通一平”的同時,全部實行較高水平的綠化美化亮化,成為特色鮮明的生態型工業園區。
不僅將硬環境做實,還要將軟環境做“硬”。從外地引進的龍澤燃氣項目,按照以往的程序,辦理年檢手續須從廊坊到青島開發區往返三、四次才能辦完。但開發區專辦員在有關規定許可的范圍內靈活變通,于是,年檢手續在15分鐘內得以通過。項目籌建人王志廣直夸:開發區的投資服務“絕對棒極了!”
這只是開發區投資軟環境的一個縮影。在軟環境建設方面,開發區在不斷完善“一條龍”、審批專辦員、重大項目專服員、重點項目特派員、“一網式”前置并聯審批等多項創新服務制度的基礎上,自去年9月1日起,又將由外經貿局等10余個部門、單位負責的30項行政審批事項和32項服務事項,全部集中到設在會議中心一樓大廳的開發區行政審批中心統一辦理,實行“一站式”服務。為改革行政審批制度,簡化辦事程序,青島開發區將全區原有的1050項行政審批事項精簡到目前的147項,累計精簡幅度達86%!從1999年下半年至今,開發區區屬涉企收費項目,已由清理前的334項減至6項,累計全區每年可減輕企業和群眾負擔4000多萬元。開發區向“零費區”逼近的步子不斷加速。
錦上添花
要“錦上添花”,不要“畫蛇添足”。這是開發區對城區建設的硬約束。
不論你是從輪渡還是從膠州灣高速走進青島開發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氣、現代、時尚的幾大“門景”。再看,寬闊的道路、鱗次櫛比的工業園、競相比高的樓宇、涌動的人流……無不在提醒著人們:昔日的荒島漁村已成長為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國際新城區。
近年來,開發區城市建筑日漸攀升,24米以上的高層建筑(含在建)已有70多棟。黃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綜合辦公樓高21層,開發區工商分局大樓高30層,世紀商貿城高29層,千智國際廣場高18層,長盛金融大廈高21層,花林大廈高19層,海都大酒店高17層……一座座風格獨具、特色各異的高層建筑,林立在開發區長江路、香江路、井岡山路等主要道路兩側。為了進一步提高城市建設水平,開發區聘請了國際一流的城市設計公司作為顧問,于是又有了行政中心廣場等向國際理念看齊的城建新“亮點”。
去年以來,城市建設更是“錦上添花”。比照香港路進行的井岡山路景觀改造工程順利推進;濱海公路開發區試驗段開工;全長4.298公里、總投資2.875億元、打破前灣港進出“瓶頸”的青島港疏港專用公路從前灣港飛架膠州灣高速;緩解交通壓力的開發區第一座城市立交橋—江山路-嘉陵江路立交橋通車;被稱為通往薛家島旅游度假區“門戶”的開發區及全市第一座山體隧道—嘉陵江路嵩山隧道貫通……開發區真的“立體”起來了。
夜幕降臨,漫步在霓虹閃爍、高樓林立的香江路、長江路等道路上,美侖美奐的城市夜景伴著路上川流不息的人流,形成了具有濃郁現代化城區氣息的風景線。
突飛猛進
去年以來,青島開發區緊緊抓住青島市“挺進西海岸”戰略全面實施、山東省建設山東半島日韓制造業基地等巨大機遇,開拓進取,全力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
他們廣泛探索招商新模式,積極采用港口優勢招商、產業鏈招商、工業園區招商、板塊招商、小分隊招商、網上招商、推介會招商、雇員招商等方法,大力引進世界500強投資項目和符合產業發展規模、帶動作用強、產業關聯度大的項目。開發區將對日、韓招商作為引資的主攻方向,去年以來,已派出赴日、韓及東南亞招商小分隊20余批。去年1-11月份,全區共批準外商投資項目131個,過千萬美元的大項目49個,投資過億美元的項目3個,世界500強投資項目11個;實際利用外資6.1億美元,增長36%。
據商務部對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18項主要經濟指標統計顯示,去年前三季度青島開發區有11項進入了全國首批十四個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前五位行列,有8項主要經濟指標進入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前五位行列,綜合經濟實力邁上新的臺階。(馬志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