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只愛我的分數,根本不愛我”,在近日志成實驗中學的心理咨詢中,學生考前的心理彷徨成為咨詢的焦點。另一方面,常聽有的家長埋怨說,自己為孩子操碎了心,成績卻總是上不去。而現實中,往往越是在那些“惜分如命”的家庭里,成績單上卻常常是“大紅燈籠高高掛”。
前不久,零點調查公司完成的一項社會調查顯示:如今,七成城市居民最關心、最擔憂的問題已經從“物價上漲”變為“孩子的教育”,在孩子教育這個問題中,孩子的學習成績又排在了第一位,這使得研究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有效途徑的意義非同尋常。
志成實驗中學心理老師高秋玲從教學一線中得出經驗,作為孩子最直接、最親密的“老師”,家長的教育觀念以及教育方法對于孩子的學習成績舉足輕重。大到會考、高考,小到中考、單元考,這一級級的考試在檢驗這孩子的心智的同時,更是對我們家長的磨練。對于孩子的考試,作為家長來講應該明確,為了讓孩子考出水平,自己應該做什么。
家庭氛圍是無價之寶
曾有人對84名特優生的家庭教育狀況作了調查,發現他們各自家庭的經濟、文化背景雖各不相同,然而卻沒有發現激烈的矛盾和沖突,一般家庭容易出現的教育態度不一致問題所引起的困擾和煩惱,在他們那里似乎并不存在,相反父母和孩子之間相互引以為自豪,家庭成為兩代人的精神樂園。
就在考試前幾天,一位初中生到學校心理咨詢室向教師傾訴,他父母從他記事起就經常吵架,最近更是愈演愈烈,有時甚至還打架,他根本就無法安心學習,整天想著父母的事,害怕他們吵架,害怕他們會離婚,有時候半夜都會嚇醒,悄悄地下床看看父母有沒有吵架。孩子整天精神高度緊張,處于提心吊膽的心境中,哪有心思看書學習?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的學生對中小學生家庭的一次調查表明:生活在家庭成員關系和諧友好的家庭中的學生,品德優良的占39.3%,差的占7.3%,學習優良的占18.5%,差的占10.9%;生活在家庭關系緊張、時常爭吵的家庭中的學生,品德優良的占33.3%,差的也占33.3%,學習優良的一個也沒有,差的占16.7%。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
來自老師、家長的真心夸獎、鼓勵和充滿智慧的指點,往往能夠幫助孩子喚起自信,成為激發學習主動性的強大動力,甚至成為他們人生道路上發生根本轉變的契機,學生有了自信,在考場上自然就能得心應手。
曾經聽過一個孩子的話令人揪心,“我真的沒有改變的必要了,因為我怎么改變也達不到媽媽的要求!眱H僅是因為他在一次單元測試的成績不好,雖說成績比期中考試有進步,但家長會后他媽媽便在路上不斷地對他說,看人家誰誰誰考的多么好,看人家誰誰誰多么用功等盡是說一些表揚別人的話,對他的進步卻只字不提。其實,這個孩子難受的不僅僅是沒有得到家長的表揚,更重要的是家長老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說別人多么優秀,使他們失去繼續前進的動力。
可以說,父母的支持信任是培養孩子自信心的一劑良藥,尤其是當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如人意或考試成績不及格時,家長應該真心誠意的對孩子說:“我相信,你能行,你還有潛力,只要再刻苦一點,學習方法上再科學一點,就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績!比绱耍⒆硬拍軓母改傅男湃沃姓一刈孕,增強成功的信心,看到成功的希望,從內心涌動一種奮發向上的力量,從而對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提高學習成績。
門檻效應是激發潛力的訣竅
所謂“門檻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即一個人一旦接受了較低層次的要求,適當引導,往往會逐步接受更高層次的要求,相反,低層次的要求被拒絕,今后的要求可能相繼被拒絕。所以,家長、教師給孩子訂目標時,一定要有層次,要有“跳起來,摘到桃”的合理性。
1968年,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克柏生在美國一所小學調查后說,他們通過智力測驗,找出了18個有發展前途的班級,并指出這些班級的學生智商高、發展前途大。8個月后,這些班學生的成績果然大大超過其他班。羅森塔爾隨即宣布,他們當時并沒進行真實的智力測驗,而是隨機指定的班級。這就是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他的意思是:“人,受到什么樣的對待,就會變成什么樣的人。”
事實證明,家長的愛和期望可以轉化為激勵孩子的神奇力量,使他們沿著期望者要求的方向發展,可能在考試中“心想事成”。望子成龍的家長應該思索家庭教育的得與失,畢竟古人就有“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功”之說。本報記者劉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