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歲末,上海醫藥集團以控股青島國風藥業股份公司的明朗姿態,為我市國有資本戰略性重組帶來了一股清風。對這一經濟事件,業內廣泛關注的是上藥集團的擴張戰略,以及國風藥業的可能去向。而其實,國風藥業戰略重組的目標與方式———強強聯合與增量改革,卻更引人注目。作為一家大型國有控股企業,國風藥業近年來有著不俗的表現。該企業連續3年躋身青島工業企業十強,擁有5大系列8大劑型120多個品種的產品規模,還擁有全國惟一的海洋藥物科學研究所,目前在建的國風生物海洋藥物工業園總投資7億元,重點發展海洋藥物和生物工程制藥,其眼光和氣勢,頗令業內同行注目。
然而,表現不俗、勢頭不錯的國風藥業,仍在謀求更大的發展,這自然需要在資金、技術以及市場等方面擴展更大的空間。而從深層次講,國風藥業作為一家國有企業,在股權多元化的趨勢下,同樣需要不斷改革和完善產權結構。而作為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在該企業的4552萬總股本中,國家股占了56.57%,內部職工股占了相當部分。因此,進一步完善股本結構,有利于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因此,在尋找更大的發展空間,使自己強者愈強的戰略構思下,實施強強聯合就提上了實施日程。為什么要強強聯合?原因極其顯豁———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優勢互補的目的,使自己更為強大。在市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國風藥業啟動搜索引擎,而上藥集團十分自然地進入搜索者的視野———作為國內醫藥行業的龍頭企業,上藥擁有強大的產業基礎、雄厚的資金實力、密布的市場網絡和國內領先的技術水平。
有了目標,下一步自然是尋找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國風藥業看到,上藥集團正在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醫藥大企業,打造中國醫藥商業航母,但與其在醫藥商業領域的龍頭地位相比,其制藥產業在業內并不具備絕對優勢。在此背景下,引進在海洋藥物和生物工程制藥方面優勢突出的國風藥業,對上藥集團的產業結構將是一種強有力的彌補。
結果現在已然明了。正因國風藥業能對上藥集團的產業結構發揮補充作用,才使其在后者的擴張戰略中具有了足夠的份量,從而使國風藥業強強聯合的目標順利實現。而國風藥業與上藥集團強強聯合,就為雙方在合作中采取增量改革的方式,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此次增量改革,采取的是國際通行的手段,即國風藥業實施擴股增資并溢價定向配售,上藥集團向國風藥業注入3.32億元的產業資本,從而以51%的股權成為后者的控股股東。通過增量改革,國風藥業的產權趨向多元化,股權結構更為合理,并且得到了快速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技術、管理和市場網絡。
此次上藥集團控股國風藥業,通過增資擴股、稀釋內部職工股等手段,形成適合企業進一步發展的良性股本結構,從而也逐步解決了企業遺留問題,可以說,對企業和職工都有利。人們由此可以看到,國風藥業在增量改革之后,必然要走上存量改革的道路。而用增量改革帶動存量改革,不但使改革容易啟動,而且積累了經驗,為今后難度較大的存量改革,創造了條件。
上藥集團董事長周玉成稱,上藥集團控股國風藥業后,將在我市打造海洋藥物和中藥兩大基地,擬到2010年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隨著這一宏偉目標的逐步實現,強強聯合和增量改革,將被證明是極具探索意義的大國企改革方式,而上藥集團控股國風藥業事件,也將被證明是一個可資借鑒的經典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