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作為第一批大學生軍人,中國海洋大學的馬九齡、張明飛、張勇穿上軍裝踏入軍營。兩年過去了,這三個重新回到學校讀書的學生如今又多了一個身份———退伍軍人。從學生到軍人,再從軍人到學生,他們的人生因此而改變,他們的人生也因此而豐富。
無怨無悔軍旅生涯
馬九齡是三個人中最小的一個,報名參軍時他才大一。當年,他和張勇為能夠參軍,特意花了七千多元做了眼部手術,而“感受一下當兵的經歷,來豐富自己的人生”,則是他們當初立志要參軍的理由。
如今再看這兩年的從軍生涯,馬九齡用了“無怨無悔”來形容。他在北京空軍部隊服役期間,主要工作是輔導軍隊里考大學的戰士功課。在馬九齡看來,比起其它到軍隊服役的大學生,能夠發揮自己的文化優勢是一種幸運,也符合大學生參軍的目的———提升軍隊文化科技含量。
不過并不是所有人都像馬九齡這樣的感覺。張明飛和張勇雖然也都是到了空軍部隊,但他們并沒有像馬九齡一樣能夠發揮自己的學識,而現實的部隊生活也和他們想像的不一樣。張明飛說他在開始的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適應這種角色的轉變,學水產的張勇則形容從大學到軍隊,這之間的差別就像從高中到了大學。
雖然經歷不同,但問起他們如果再選擇一次,他們是否還愿意參軍時,三人都給予了肯定的回答。張明飛認為,在軍隊的兩年,是自己人生經驗大為增長的兩年,“學生對部隊的認識大都是浮在表面,有了這兩年的經歷,我們對人生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張明飛一樣,張勇也說在軍隊上學到的是在書本上學不到的,自己的性格在這兩年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值”,是他們三人說得最多的一個詞。
改變人生的選擇
參軍對于三個人來說,不僅是人生閱歷的豐富,同時也改變了他們的人生。在回校讀書后,根據學校的相關規定,三個人都重新選擇了自己的專業:原來學化學的馬九齡現在學的是電子信息,張勇原來學的是水產養殖,現在是通信工程;張明飛選擇的是公共管理。
談及重新選擇專業,張勇說得最為實在:“我原來學的專業屬于比較冷門的專業,現在既然有重新選擇的機會,我當然會選擇一個比較熱門的專業,也是為自己的將來考慮。”其實這種選擇的機會也離不開他們自己的努力,根據海大的規定,在部隊受到嘉獎和評為優秀士兵的學生可自選專業。三人在部隊期間都被評為了優秀士兵,馬九齡還被評為“學雷鋒積極分子”,付出了努力,他們也自然得到了回報。
從學生到軍人,是一次人生角色的轉變,如今從軍人再回到學生,他們同樣面臨著人生角色的轉變。像第一次轉變一樣,從軍人再回到學生,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三人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如何在轉換專業后跟上學業。
馬九齡當初是從大一直接入伍的,因為大一都是基礎課,各個專業之間差別不大,如今的他最為輕松。而張明飛和張勇則因為是從大二、大三才入伍的,在轉換專業后,他們的壓力大得多。在采訪中,兩人都表示要跟上學習進度,只有付出加倍的努力。本報記者趙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