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
從今年1月1日起,有50多部國家級法律法規開始施行,其中不少與老百姓衣食住行密切相關。市民對這些新法規了解多少?新法規實施以來效果如何?前、昨兩天,記者對此做了調查。
半數市民說“不知”
記者隨機采訪了20多位普通市民,詢問市民對新法規的了解情況,有近半數的被采訪者對今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法規說“不知道”,有近3成的被采訪者能說出一條與市民相關的新法規,另有近一成的被采訪者能說出兩條與市民相關的新法規,只有不到一成的受訪者能說出兩條以上的新法規。
采訪中,身為公務員的王先生告訴記者,他平時通過看報紙、電視,大體知道一些新規定的內容,比如“
Q S”標志,香港產品零關稅等等,這些也是他比較關心的問題。
老百姓懂法很關鍵
王先生說,現如今,國家每年都要出臺一些新的法規條例,這些法規條例的出臺,說明國家為百姓著想,考慮到了市民生活的細枝末節。
王先生同時指出,法律法規制定得再好,關鍵要看下一步的監督、落實。同時,也需要咱們老百姓了解這些法律,并善于運用這些法律。
現場散裝食品還在敞著口 不時還有顧客用手抓起聞聞看看
昨天是《散裝食品管理規范》正式實施的第五天,可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部分大超市中的蜜錢、糕點等散裝食品仍實行開放式銷售。
記者在臺東一家大型超看到,各種果脯、蜜錢敞開擺放在展柜中,不時有顧客用手抓起聞聞看看,看好了就自己動手裝盛,一旁的售貨員不管不問(圖)。
根據《散裝食品管理規范》規定,自一月一日起,散裝食品不僅要有防蠅設施,購買者也不得自行裝盛散裝食品,銷售單位應在顯著位置標注生產單位、生產日期、保質期、保存方法等內容,在銷售現場要有嚴禁消費者觸摸的醒目標志。
法規備忘錄
散裝食品不“裸賣”
由衛生部出臺的《散裝食品衛生管理規范》明確指出:禁止將不同生產日期的食品混裝銷售。超過保質期限的散裝食品,不得重新加工銷售,應由經營者或制售者負責銷毀。
五種人民幣可兌換
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不宜流通人民幣挑剔標準》規定:紙幣票面缺少面積在20平方毫米以上,紙幣票面裂口兩處以上、長度超過5毫米等五種人民幣可就近在商業銀行以舊換新。
“藥健字”退出市場
2004年1月1日帶有“藥健字”的保健品不得在市場流通。“藥健字”產品必須在“藥”和“食”之間作出選擇。
5類食品得貼 Q S
從2004年1月1日起,我國技術監督部門將對面粉、大米、食用植物油、醬油、食醋等5類食品的生產企業進行無證查處,不貼
Q S認證標識的以上五類食品,將不準生產和銷售。
身份證不能隨便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明確了居民使用身份證的具體范圍,以及警察查驗居民身份證范圍的詳細界定,明確警察不能隨意檢查居民的身份證。
物業收費要有譜
《物業服務收費管理辦法》規定:物業服務收費區分不同物業的性質和特點分別實行政府指導價和市場調節價。物業管理企業根據業主的委托提供物業服務合同約定以外的服務,服務收費由雙方約定。
臨時工有工傷險
《工傷保險條例》明確規定:我國境內各類企業、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都應當參加工傷保險。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職工應當認定為工傷。
“惡心廣告”可舉報
《廣播電視廣告播放管理暫行辦法》對廣告播放總量和時間作了限制。用餐時間不得播放治療痔瘡等藥品廣告。否則可向國家廣電總局電話投訴。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