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秋季農忙剛過,僅有180戶的海青鎮大石廟村就有1/3的農戶搞起了麥秸收購生意,僅此一項村民年可增收50余萬元。這是大石廟村黨支部積極組織村民從電教片中尋找致富門路,向冬閑要效益的結果。
自去年以來,該村黨支部積極組織村民收看《富村三十六計》等致富經驗片40余場,村民深受啟發,思想觀念得到了較大轉變,以往冬季蹲街頭、打撲克、串門子的現象不見了。村民開始把腦筋用在冬閑怎么致富上。針對本村和周邊村莊麥秸資源較豐富的實際,該村積極與造紙企業合作,引進資金70多萬元在該村建起了占地20畝的麥秸轉運站,近百名村民從事起麥秸收購、加工工作,有效地實現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在海青鎮,利用電化教育的手段發動村民致富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談起前年養殖河蟹一事,44歲的海青鎮宋家嶺村黨支部書記王澤建至今記憶猶新。2002年6月,老王的河蟹養殖池由于密度過高,換水不及時,導致河蟹死亡率很高。得知此事后,鎮電教播放總站專門找來一套《河蟹養殖技術》送給王澤建,老王采用片中教授的技術,終于解決了養殖中的難題。現如今該村把電教片看成是不出門請來的好教師,村民一旦上什么養殖項目,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村播放點去看看有沒有相關的技術資料片。目前該村有65%的農戶從事水產養殖業,年收入都逾萬元以上,村子成了遠近聞名的水產養殖專業村。
據悉,為提高黨員電化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海青鎮黨委狠抓電教網絡建設,建立健全了穩固的電教網絡。該鎮推出了菜單式點播服務,將收集的電教片名目發放到村,村民可以依據節目單直接給總站打電話點播,總站會在最快的時間內把電教片送到農戶手中,進一步增強了電教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受到了群眾的普遍歡迎。(畢雷鳴楊學勇馬林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