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為本報連載撰寫數篇文章的作者劉錦,近日撰寫了一篇感懷文章,盛贊本報策劃的這一系列連載選題。
每個城市都會有自己的歷史和來自民間的記憶,隨著本報系列連載的進展,那些過去僅僅存在于老人頭腦里的逝去的時光,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我們期待著更多的讀者能夠與我們一起打開城市的民間記憶,它們將會是早報與讀者共同擁有的珍貴財富。
為了那段逝去歲月
《青島早報》一則青島老院子的征稿啟事,開啟了我記憶的閘門。五十年前的往事,那些艱辛卻充滿親情友情的歲月在心頭涌動澎湃,住過二十六年的老院子里蘊藏的無數悲歡離合的故事又在眼前晃動,忍不住鋪開稿紙將它們記下,行文中已使我幾次熱淚盈眶。
當那些從心底流出的文字變成了鉛字,幾十年未見面的伙伴們讀到后輾轉尋到我的電話號碼,和我共同回憶往事時。有朋友說給我藏在他心底的故事,有鄰居講給我她永難忘記的老屋,他們也在期望著我能幫助這些記憶變成鉛字,以寄托他們對流金年華的懷念,我才深切地感覺到逝去的歲月留給每個人那么深厚的記憶,即便它曾與貧困、磨難甚至屈辱痛苦相連,回憶起來竟變得如此美好和超然,消失了的老院子其實永遠不會消失,它已鐫刻在我們的心上。
這些委托使我萌生了一種沉重的責任感。于是我拿起筆和本,盡我的能力去記錄下塵封在心底深處卻永遠美麗鮮活的人和事;我背起攝像機,在大街小巷穿行,把那些可親可愛的景致收藏;到今天我記下了七個老院子和四個老村莊,拍下了許多讓人動情的照片,還有那即將逝去的百年老屋和老街。我曾訪問過四十三位六十歲以上的老人,超過七十歲的有二十七位。在他們的家中,我甚至讀到老人們珍藏著的族譜。
要感謝早報編輯的這個選題。讓島城的平民百姓記錄親自經歷的歷史,讓老百姓述說自己的人生故事。它是平淡的,但是真實的,它散發著我們熟悉的鄉土氣息,讓人動情。多少年后,人們可以從這些樸實無華的文字中,窺見在這段歷史時期百姓生活的一斑。劉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