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濟周刊》主編巴龍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指出:
廣東應定位于世界級大城市
德國《經濟周刊》是德國最具權威的經濟刊物,對其主編巴龍先生來說,對廣東他有著特殊的感情,因為他有一位來自中國廣東的中國妻子。而廣東近年來經濟發展所展現出
的迅猛勢頭,更使這位廣東洋女婿深深著迷并產生了進一步探究的渴望。
今年7月,巴龍先生應國務院新聞辦的邀請,曾對中國一些省份以及珠三角地區進行了采訪,并對“大珠三角”作了專題報道,并指出“香港、廣東和澳門,形成一個金色三角,一個超級巨大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并將在21世紀大放異彩。”
昨天,本報記者專訪了巴龍先生,希望真實地了解這個西方資深經濟觀察家眼中的廣東、眼中的大珠三角。
高評大珠三角合作
記者:您對粵港澳大珠三角的合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粵港經濟融合這一構想的吸引力和活力使世界上其他的經濟區域都黯然失色”,請問您如何作出這一判斷?
巴龍:我認為如果能發揮香港、廣東以及澳門的經濟潛力,這個地區會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地區。香港有市場、金融服務的優勢,而廣東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工業發展潛力,還有一些新興工業也在這里得到很好的發展,我認為這個地區如何能良好地合作而不是彼此競爭,絕對會成為世界上令人興奮、有刺激性的和巨大潛力的經濟發展區域。廣東與香港不是誰領導誰的問題,而是一起發展,共同合作,達到雙贏結果。
記者:西方國家中曾有人提出各種各樣的“中國威脅論”,其中就有觀點認為中國的出口增長對他們的市場帶來損害,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巴龍:我認為中國經濟的迅速增長,對其他國家來說不是威脅,是挑戰。發展是必然的,應該推動你更清醒地參與競爭,使競爭更為激烈。我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好事,是中國在挖掘優點,創造更多的價值。我和我所在的《經濟周刊》都歡迎中國經濟的上升和增長。
廣東要明確自己的定位
記者:您剛才在與省長見面時也談到,在國際上珠三角以及廣東的知名度還比不過長三角,對此您認為珠三角尤其是廣東當前應做哪些工作?
巴龍:從經濟上來說,珠三角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要比長三角大,但其他國家的人包括德國人往往不知道廣東――雖然我們的好多日用品實際上都來自廣東。
我認為廣東不能把自己定位于世界大工廠,廣東在未來的10到20年間,還可能是世界的大工廠,但從長期來講,廣東應把自己定位于世界級的大城市,像倫敦一樣重要。廣東有很多海外的華僑,這是廣東的優勢,也是廣東發展的基礎,但更重要的是,廣東要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吸引更多的跨國投資。從當前來看,廣東要對城市的發展作出長遠規劃。廣東要樹立一個目標,通過一步一步的努力,建立自己的優勢。同時要在世界上推銷廣東,明確自己的定位。在我看來,廣東一些城市在管理、規劃上都有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缺少自己的整體風格和協調性。
當前要提升經濟發展理念
記者:在廣東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中,德國所占的比例并不是特別高,您認為我們應該做哪些工作吸引德國資金?哪些企業會對到珠三角投資感興趣?
巴龍:在德國《經濟周刊》今年將要推出的第二期的中國特刊中,廣東還會占據很大部分。德國目前在中國的投資總量不是很高,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德國的很多企業家對廣東不了解,我認為這種情況的改變取決于廣東采取什么樣的積極措施來宣傳自己,以把廣東潛在的經濟發展優勢介紹給德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的企業家們。廣東當前也要提升自己的經濟發展理念,應該吸引中國當前最好的高質量人才,同時有計劃地考慮吸收世界范圍內的高級人才。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應該注重當地文化的發展,如果一個地區的文化發展沒能跟上經濟發展的速度,那么其經濟發展的優勢將不能被充分的發掘出來,其經濟發展的潛力也將面臨著意想不到的挑戰。
廣東對德國的中小企業來說,特別具有吸引力,廣東的中小企業和家族企業的發展與德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雙方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CEPA將是強大推動力
記者:粵港澳大珠三角的加速融合已是大勢所趨,但這三地畢竟有獨立的關稅區,您如何理解大珠三角的真正融合?
巴龍:廣東的經濟發展所具備的資源放在全世界來說都是具有優勢的,CEPA的簽署將是大珠三角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它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眼前粵港澳經濟貿易的繁榮,它還將更好地整合大珠三角的優勢資源,實現整個區域的優勢互補,提高整個地區的綜合競爭力。廣東應利用自己獨特的條件,在國內其他地區抓住CEPA商機之前,率先從中受益。只要粵港澳三地緊密合作,這個區域內具備經濟發展的一切條件,完全可以成為世界上無可匹敵的團隊。
記者:您對廣東、對中國非常了解,而且可以感覺到您對中國有著很深的感情,那么請問這是由于您有一位中國妻子呢,還是您一直就對中國有著很深的感情?
巴龍:我很樂意回答這個問題。應該說我從小就對中國的歷史非常感興趣,為中國悠久的文化所著迷,我對中國了解得越多,來中國的次數也越多,后來我就愛上了我的中國妻子,這更加深了我對中國的興趣。中國是我的第二故鄉,我愿意為中國的發展盡我所能盡的最大力量。 (記者/郭亦樂 實習生/李枝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