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掛牌成立。表面上,這意味著占我國電影市場票房60%-80%份額的進口大片的發行市場將形成華影與中國電影集團“兩強相爭”的局面。
然而,由于華夏公司作為股份制企業,除了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集團占有注冊資本金的20%外,其競爭對手中影也占注冊資本金的
11%,因此,這將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嗎?
競爭主要體現在影片進入影院的環節上
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是我國第二家擁有進口電影全國發行權的機構。它由19家企事業單位共同投資,注冊資本6000萬元。其中中國廣電集團是最大的股東,占20%的股份。另3家主要股東分別是中影集團、上影集團和長影集團,分別占10%到11%的股份,其余股東由電影系統內的制片廠和院線公司組成。
華影成立后,影片進口后的發行權將分給華影和中影兩家公司。這將結束中影多年來對進口電影發行一家壟斷的局面。
根據華影董事長劉建中介紹,在影片分配上,中影和華影將采用抽簽、協商或共同發行的方式,而競爭則主要體現在影片進入影院的環節上,“誰的票房收入高才是最重要的”。
華影表示,《終結者3》是華影獨立發行的第一部電影,他們將采用一些新的發行手段。
中影持有華影11%股份
為了扶持國產影片,政府規定華影和中影每年各自至少要發行國產影片20部以上,并且全國票房要在5000萬―8000萬元以上,發行國產影片的多少直接決定著這兩家公司能拿到多少進口大片。
從表面上看,華影的出現打破了中影對進口大片發行的壟斷。按照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童剛的說法就是“(華夏)公司的成立對搞活我們的發行機制,全面提高我們市場效應,是有促進作用的”。
但是,華影與中影能否成為真正的競爭對手,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懷疑。
從公開信息了解到,華影公司股本中有11%的股份是來自它的競爭對手―――中影公司。
同時,中影公司的董事長還兼任華影公司的副董事長。這兩家公司的人事和資本都有關聯,能否形成真正的競爭還有待觀察。
民企何時準入
我國每年人均看電影約0.2部,美國每年人均看電影是5部。去年我國影院票房收入大約為9億元人民幣,而美國是8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670億元。
中國長影集團董事長趙國光表示,中國的城市人口大約有4億,每年每人看2場電影,共20塊錢票房,應該是80個億,是現在的8倍。如果看3場,可能就100億元左右,“電影產業市場的潛力非常大”。
加入WTO后,我國進口大片的數量由過去的每年10部增加到20部,并且將逐漸增加到40部。
過去我國每年僅進口10部分賬式國外影片,而票房收入已占到國內票房總收入的60%到80%,這對已經獲得國產影片國內發行權的民營企業是一個極大的誘惑。
去年內地的總票房為9億元,僅北京博納、上海創意星、華誼兄弟、新畫面等4家民營發行公司總票房就達4億元。
發行《英雄》的新畫面公司在發行上更是采取了典型的商業運作,光《英雄》就獨占2.4億元―――去年10部進口大片的票房加起來也不過3.9億元。
今年,電影局下文規定,凡以往有過代理發行經驗、注冊資金在50萬元以上的公司皆可申請全國發行許可證。目前已有北京博納文化公司、新畫面公司、華誼兄弟影視公司、北京聯盟影視公司、大河公司等9家民營公司率先獲得了批準。
面對電影局今年在進口大片的發行方面引入競爭機制,民營資本能否獲得與國有資本同等的市場準入條件?
編輯: 琴韻 來源: 新聞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