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日前,青島地恩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青島市膠北工業園建設的生物有機肥廠建成投產,與此同時,六和、博新生物、藍科生物、嘉佳生化、新高海洋研究所等一批企業,經過在高新區一到兩年的孵化,其高新技術項目陸續實現了產業化,有的在高新區購地建設產業基地,有的在異地轉化成果。他們的成功孵
化,充分展示出在市場經濟下,民營科技企業靈活多樣的發展模式和強大的生命力。
青島高新區管委會建設的生命科學院和創業大廈兩個孵化器,兩年來吸引了40多家國內外研發機構和高科技企業在這里創業,孵化領域涉及電子通訊、海洋生物、新材料、生物醫藥、環保等產業。這些企業有的依托國內外科研機構,有的帶來自主研發的科研成果,采取技術入股、與大企業合作、吸引風險投資或銀行資金等各種不同形式,組建成科技型公司。這些創業企業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降低成本,靈活經營,兩年多中,有十幾家企業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幾十種產品被認定為高新技術產品。
企業雖小,但產業化的產品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由年出口額已達3100萬美元的地恩地集團和香港百寶集團共同投資組建的、總投資額已超過1000萬美元的地恩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駐高新區僅僅一年多,就成功地開發出了國內領先的微生物菌劑和微生物菌肥并在今年實現了產業化,建設的微生物菌劑廠年產可達3000―――5000噸,微生物菌肥廠年產可達到3到5萬噸。像這種研發和銷售部門設在高新區,而生產工廠則建在成本較低地區,形成“啞鈴型”結構的企業,還有在復合材料管材研發領域獨領風騷的德意利機械、開發出十幾種海洋保健品的海匯公司等。另一些企業的總部設在高新區,而產業化則采取委托加工、對外合作生產等形式,以最低的成本,獲得較大的收益,實現快速積累,滾動發展。博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兩年來研發的診治癌癥、艾滋病等疑難雜癥系列生物藥品,先后獲得了多個生產批號,實現產業化后,年產值可達3―――5億元,他們一方面積極籌建產業化基地,一方面在威海等地進行委托生產,使受到廣大患者期待的產品早日推向了市場。
于2002年初成立的藍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瞅準我國政府提出的發展“無公害水產品”帶來的巨大市場機遇,針對近年來海水過度養殖造成環境污染而開發出了高密度閉路循環養殖系統。公司又和香港通用水族公司合資在膠南建設了養殖場,創立了我國大菱鲆養殖模式,該系統在全國沿海地區推廣后年產值不可估量。承擔著國家、省、市多項重點科技項目的山東清華紫光凱遠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成為國家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的骨干企業,他們開發的集裝箱數據自動識別采集系統作為國家海關總署試點,在青島海關和城陽國家出口加工基地運用,預計今年公司的營業額將近1億元。他們同時還有研發的集裝箱電子施封鎖,假如這些項目僅在青島地區推廣,按照青島港年吞吐能力700萬標準箱的需求量來計算,兩年中就可以實現幾個億的營業額。(本報記者扈小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