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關聯通組籌銀團貸款和發行債券的消息不絕于耳,本周更有消息說,聯通集團擬在今年發行的百億元企業債券將被停止或延后。對此,聯通有關人士表示,聯通集團目前正在積極探索各種融資渠道,至于坊間流傳的種種融資方式,“只在研究過程之中”,具體細節有待“在監管機構的要求下發布公告”。
早
在去年年底,中國聯通集團董事長楊賢足就透露,聯通已將申請發行企業債的文件遞送給國家相關部委,預計2003
年能夠順利發行聯通歷史上第一筆企業債。今年4月,在中國聯通業績介紹會上,聯通集團副總裁、A股上市公司董事佟吉祿表示,“集團公司力爭完成100億元的發債規模,目的是用于C
DMA 網絡的建設”。
但目前,這一計劃有可能遭遇障礙。據聯通人士估計,這可能是“國家宏觀調控的結果”。
今年以來,央行已連續8次發行票據,央行票據是中央銀行為調節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而向商業銀行發行的短期債務憑證。它由央行發行,商業銀行持有,其直接作用是吸收商業銀行部分流動性資金。央行向商業銀行發行央行票據,目的是調節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水平。客觀上,它也造成了企業債發行的緩行。
誠如聯通有關人士所言,聯通一直在積極探索各種融資渠道,其對融資的迫切性,在電信四大集團中首屈一指。聯通既在香港上市,又通過某種復雜的安排,在國內A股上市;既嘗試進行銀團貸款,也不放棄發行企業債券的機會。可以說,凡是可行的融資工具,聯通都有興趣。
因為,聯通有一個C DMA 網絡,“從聯通開始建設這一網絡開始,這家公司就一直承受著資金壓力。”北京博達的電信分析師王萌說。
C DMA 的資金壓力來自兩方面,首先,新建C DMA
網絡需要大筆的初期投入。畢竟,聯通不可能像當初的中國移動那樣,直接從原中國電信那里繼承GSM網絡。另一方面,聯通在推廣C DMA
時,采用了貼補手機的策略,這也使得聯通的財務壓力加大。
巨大資金壓力下的聯通C DMA ,又面臨著移動市場的腹背夾擊。“四大電信運營商激烈競爭(包括GSM、 CDMA 和小靈通),資費監管也逐漸放開,使C
DMA 的生存環境已經不能與4年前同日而語。”王萌說,“當然聯通自身的實力和資金,以及管理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也許是時運不濟,聯通在海外上市后,適逢全球電信股泡沫破裂,陷入低谷,通過增發進行再融資并不現實。
而在國內A股市場,聯通原計劃以每股4元左右的價格發行50億A股,以求緩解CD
MA后期工程的資金問題。然而,聯通A股發行價最終僅為2.3元,募集的資金大打折扣,扣除發行費用后為112.6 億元,距原計劃尚有較大缺口。
發行企業債受阻的傳聞,讓人聯想到有關聯通在港籌組銀團貸款的消息。據悉,聯通香港上市公司擬向海外銀行借貸的資金可能包括三年、五年以及七年期的貸款,目的用于償還以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的國內銀行貸款。此前,聯通主要向國內銀行貸款,但國內銀行貸款利率接近6%,而據說通過招標,折算成人民幣后,海外銀團貸款利率有可能只有5%,這樣,能為聯通節省相當多的利息支出。這也可減輕聯通C
DMA 的財務壓力。
相比銀團貸款,債券的成本更低,在可能的情況下,聯通絕不可能放棄這一融資方式。
今年對于聯通來說,是一道必須跨過去的坎。根據聯通前董事長楊賢足立下的目標:今年,C DMA 業務新增1140
萬用戶并扭虧為盈;公司現金流由負轉正。
王萌認為,聯通積極借債并不能用“拆東墻補西墻”來形容,因為電信運營商,尤其移動電信運營商的一個特點就是,前期投入大。而一旦聯通如楊賢足所言,“達到盈虧平衡”后,就會因為規模效應而進入較長的回報期。
而且,從今年開始,聯通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上海模式”,也就是讓渠道商分擔貼補手機的成本,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緩解資金的壓力。
新聞晨報/潘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