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單繼林
在電改中備受關注的電價改革方案思路,隨著不久前電監會的決定――今年在華東、東北進行電力市場建設,同時在試點中選擇確定的競價模式――得以漸漸顯露。
“電價改革方案已經獲得了國務院的通過,已經將意見下發到發改委,不久將會公布。”對這一敏感話題
,國家發改委一權威人士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這樣說。在記者對國家電網公司、電監會和中電聯的采訪中,雖然各方都對敏感的電價方案具體內容不予解釋,但都在不同程度上透露出同樣的意思:電價改革方案已滯后于電力體制改革,仍在蹣跚前進。
電價方案明朗有待時日
“從當前來看,電價改革方案已明顯滯后于電力體制改革。”電監會價格財務與監察部一專業人士如此陳述當前的進程。他說,因方案具體細節過于技術和麻煩,所以才遲遲未能出臺,但這一方案正在不斷完善。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員姚偉表示,因不同主體的發電商、供電商電價形成機制不統一,區域電力市場建立還尚需時日,發電和輸配電利益重新分配問題也尚未提上日程。“電價改革是一系列的,具體電價改革方案的推出還尚早。”他說。
“今年國家可能會推出電價改革指導性文件,從已選擇東北電網進行試點可以看出這一思路。”姚偉分析說,我國目前主要有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兩類。現行的上網電價的定價方式是以單個電廠(或單臺機組)的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潤、稅金倒算出不同電廠(或機組)的電價,所以形成現在的一廠一價、一機一價。
而上網電價由物價管理部門審核并上報原國家計委核準,一般一年一定。
電監會的一位專業人士認為,今年以來,電力賣方市場的出現使得電價改革市場化的目標需要進行速度調整,保證電力供應成為第一要務。而姚偉則認為,電力行業的回報率不能下降以吸引電力投資、調節市場矛盾。
這些信息表明,急需明朗已確定的電價改革方案。
方案“蓋頭”難揭 沖擊投資機會
法國電力公司參與在山東中華電力的項目最近一直被電價問題困擾著。雖然不占有大股東的地位,但法電依舊為爭吵不休的合同問題而迷惑:難道已經簽訂的合同就可以隨著具體情況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嗎?
該公司一人士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目前正在進行的電力改革并沒有能夠提供給外國能源公司明確的政策層面的信號和具體、透明的電價政策。
“中國需要制定出穩定透明的能源定價機制。”這一人士表示,電力行業的大調整將為外國獨立發電商以及分銷商提供投資中國發電廠以及電力分銷網絡的機會,但現在由于中國政府對電力還沒有給出具體和透明的定價方案,外資的加快進入就更多了些躊躇。
對電價改革的趨勢分析,發改委能源局一人士透露了這樣的意思,根據“5號文”精神,電價改革主要內容是:將電價劃分為上網電價、輸電電價、配電電價和終端銷售電價。上網電價采用兩部制,輸、配電價由政府管制,終端銷售電價以上述電價為基礎形成,建立與上網電價聯動機制。
該人士說,電價改革后,上網電價加輸配電價(政府定價)等于銷售電價;容量電價由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核準,按各電力市場平均發電投資成本的一定比例確定,其計價單位是元/千瓦(可用小時),實行同網同價,并保持相對穩定。電量電價由市場競爭形成,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集中競價上網模式(電力庫POOL);一是雙邊交易與集中競價結合模式(現貨+期貨)。
姚偉認為,在電價改革初期,輸配電價的制定應采取“成本加合理利潤”的方法。根據測算,輸配電價定在0.10―0.15元/千瓦為宜。他估計,我國未來的銷售電價構成中上網電價的比重要降下來,在發電同電網的利益分配上有向電網傾斜的趨勢。而未來可能的上網電價的穩定,也會使發電企業的總體盈利能力得以穩定,而全國范圍的用電緊張將使發電企業的發電量增加,發電類上市公司的業績將穩定增長,從而帶來投資機會。
電價改革方案 “出爐”難點尚多
電價改革方案盡快出臺一直是投資者和消費者所期望的。
電力資深專家朱成章分析認為,現行的電價結構不合理,加之開放電力投資市場,從而導致了較為混亂的價格體系。
針對當前全國電力供應趨于緊張的實際情況,同時,發改委、電監會等文件不斷,對原電價政策進行局部修正,如推行峰谷電價等,多個省份銷售電價上調也減輕了電網企業爭利對發電企業的壓力。發改委副主任李盛霖也在不久前視察國家電網公司時強調,電價問題是電力體制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也是最復雜的問題。
姚偉認為,考慮到“競價上網”所需的負荷預測、實時電價計算系統等軟硬件設施的到位不可能一蹴而就,加之舊有的電價模式近期也很難取消,在2-3年內,“競價上網”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實施的可能性很小。
他表示,此前的電煤價格變動是對電價核定制度的沖擊,也讓大家了解到放開電價后電價上升的可能性更大,下游行業要為電價改革埋單;同時目前公用事業市場化定價在較長的時期內都不太可能。
面對如此的外部環境,有專家認為,相關部門應建立透明、完整的監管機制,形成約束而有效的競爭環境,從而促使電價改革方案盡量合理。
“制定電價的一般原則如果具備了成本補償原則、合理贏利原則和公平負擔原則,看似麻煩的電價其實很簡單”,上海申能集團有限公司研究室主任何懷芥說,以他40年電力工作的經驗來看:“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國家有些部門不愿意放棄某些利益。”
姚偉則認為,電價改革今年只能是研究準備,先把峰谷電價等“邊角”料弄好,明年在華東嘗試區域電力市場、東三省繼續試點競價上網。
國務院體改辦經濟研究所高世楫研究員認為,電監會在處理過渡期間的問題時,必須在發電與電力批發市場環節考慮到價格的透明度、財務風險管理、擱淺(stranded)資產成本的問題,以及市場設計的方式與不同的交易方式的使用問題。在輸電環節上,要考慮到系統的安全性、系統的擴建升級等,監管要反映批發市場設計和電網公司在市場運營中的角色,使價格信號的有效性發揮作用。在配電環節規定最低服務標準,并確定不達標時的懲罰機制,還要在零售供電環節逐步引入競爭。
來自外電的評論則說,中國在近期還不可能放開電力零售價格,盡管這是所有取消管制的市場領域采取的最后一步。中國電監會應該采取幾項措施來確保平穩地采用自由零售價格,例如開發風險管理和風險轉讓工具與市場。
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