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對今年一季度全國89個城市勞動力市場的調查研究表明,由于職位供求不匹配,使近17%的就業機會在無形中流失,全國累計崗位達152.6萬個。
從事這一分析研究的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劉軍告訴記者,目前
勞動力市場供求不匹配的矛盾普遍存在,已成
為嚴重影響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和勞動者就業的重要因素。這也正是與去年同期相比,勞動力市場景氣有所上升,崗位需求和求職人數分別增長了68.5萬個和53.5萬人,而求職者依然感到就業壓力大的原因所在。
中國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的監測數據表明,在一季度部分城市崗位供大于求的職業中,崗位空缺與求職者的比例,北京美容美發行業為18∶1,裁剪縫紉行業為6∶1;天津保險業務員為8∶1,采購人員為9∶1;重慶裁剪縫紉人員為7∶1,機械電氣工程設備安裝工為8∶1,沈陽數控操作工為6∶1,模具鉗工為7∶1。在崗位供不應求的職業中,崗位空缺與求職者的比例,天津機動車駕駛員卻為1∶31,維修電工為1∶56,化妝師為1∶7;重慶機動車駕駛員為1∶6;沈陽行政業務人員為1∶8;南京計算機工程師為1∶8,保險業務員為1∶10。高級技能人才尤為短缺,各技術等級的求人倍率(用人需求與求職人數之比)均大于1,其中高級技師和技師的求人倍率分別為1.92和1.65。
劉軍分析認為,單純用求人倍率這一指標還不足以表明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系,還應導入最大匹配率和最大求職成功率兩項指標。統計表明,今年一季度,勞動力市場求人倍率約為0.86,最大匹配率約為0.83,二者乘積0.71為最大求職成功率。這就意味著有14%的人是因用人需求不足而不能就業,而15%的人是因供求不匹配而不能就業。最大匹配率這一數據表明,17%的就業機會是因供需不匹配而無形流失。即便成功率最高的商業和服務業人員的最大求職成功率也僅為0.79,就是說這類求職者仍有21%找不到工作。而成功率最低的其他人員的最大求職成功率僅為0.51,即有近一半的該類求職者找不到工作。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調查的89個城市,擁有市區從業人員(含城鎮個體勞動者)5391萬人,約占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市區從業人員的55%,約占全國城鎮從業人員22%。因此,假定其他城市通過職業介紹機構登記反映出的勞動力市場匹配狀況與這89個城市一致,那么,全國職介勞動力市場中因供求不匹配導致的就業機會損失就會達152.6萬個,幾乎占全國每年新增就業機會的1/5。
劉軍說,求人倍率和匹配率實際上反映的是就業總量矛盾和結構矛盾的問題。由于全社會的現實就業容量是受一定時期經濟規模、產業結構及勞動力供給等因素的制約,因而短期內很難通過主觀努力顯著提高。而勞動力職業供求匹配水平則主要受勞動者素質、技能和觀念以及勞動力市場信息服務等因素的制約,因而完全可以通過加強教育與培訓、改善就業指導和就業信息服務等措施加以改進的。因此,化解當前就業難的關鍵應著眼于提高勞動力市場的職業供求匹配率。一是改革和加強教育和職業培訓,造就千千萬萬適應勞動力市場需要的技術和技能人才;二是進一步加強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的建設,為廣大勞動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就業信息服務,促進求職者跨區域流動;三是要加強就業指導,幫助勞動者牢固樹立市場就業和終身學習、終身培訓的觀念,掌握基本的求職技能和適應勞動力市場形勢適時轉換職業的能力。
(記者/李旭紅)
市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