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在公立和私立學校任職多年的管理人員,我曾多次到青島國際學校考察,研究域外教育的情況,學習先進經驗。聽說青島國際學校又來了一位新校長,我再次前往。上幾次“取經”都是從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入手,而這次是從管理進入,我想知道這位美國校長如何管理學校的。我又獲得了一次全新的體驗,我想把自己的感受通過媒體與大家一同分享。
再次走進青島國際學校,令我最吃驚的是新任校長的辦公室就安排在教學樓進門處一間僅七八平方米像傳達室一樣的小屋子里。小屋設施簡單:辦公桌椅、四把帆布椅、文件櫥;沒有沙發,沒有以往那些豪華漂亮的擺設裝飾。小屋的“透明度”極強,任何人出進都會透過玻璃門窗看見校長辦公,校長更是抬頭可見進進出出的人和各教學樓層。同在這所學校任職的校長夫人告訴我,校長之所以要這樣安排自己的辦公室,就是為了對學校一目了然,能及時了解學校的各種情況,以便迅速處理。
聽說我來了,校長在他的小屋里熱情地接待了我。真榮幸,這位美國校長說一口流利的中國話,且非常健談。他拿出剛制定的全套的管理制度,一條條地向我作介紹。他非常專注地與我交談,電話鈴一次次響起來,他都不去接。這種被尊重的感覺讓我深受感動。
J effrey David
Fischmann校長的中國名字叫王節。由于他的太太是中國臺灣人,這注定了他的中國情緣。他對中國的易經和儒家學說有著深厚的興趣。因此,他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中滲透著許多中國特色。在他小小的辦公室里,掛著孔子的畫像,他最先向我介紹的是貼在墻上的《溝通的藝術》,他說這其中滲透著儒家思想。他把它叫作“談話的藝術”,他要求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還是管理人員,還是二線員工,都要時時用“溝通的藝術”來處理人際關系。
《溝通的藝術》的文字表達十分簡潔:
“正確的―――錯誤的;和善的―――粗魯的;溫和的―――苛刻的;有價值的―――無價值的;
合適的時間―――不合適的時間。”
就這么簡短的五條,就向你展示了如何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真諦。后來我在每個處室的顯眼處都發現了這樣的宣傳牌。它在提醒大家時時檢點自己的言行,處處考慮他人的感受。
國際學校的教師、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度,有著不同的信仰,如何把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凝聚在一起,只能靠人本化的管理,因為人性是全球所共有的,尊重人性的人本化管理是現代管理所追求的理念。我們已經加入世貿組織,要融入國際社會,必須借鑒世界先進的管理理念。
在人治、法治、文化治三個層面中,文化治是管理的最高層次。從王節的管理制度中,我看到了一種“法治”與“文化治”的有機結合。他把民主與尊重無孔不入地滲透于他的各項管理之中,他用充滿人文精神的制度來引導他的教師和學生。
在他的評估制度中,我看到了許多我們所缺少的東西―――
例如在學生對教師的評估中有這樣的內容:“教師能否在學習中給我一個挑戰。”“給我足夠的時間讓我提問。”―――這是提醒教師注重為每一個學生提供發現真理的空間;“能否正確而公正地評價我的行為。”―――讓學生在評價教師的評價的同時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
在教師之間相互評估有這樣的內容:
“能否公平公正地處理問題。”“遇到沖突或分歧能否用建設性的方式來溝通。”“有分歧的時候是否以積極的態度與別人協商。”具體內容細化到“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管理人員之間、教師與二線職工之間的合作”以及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以及與外來人員的態度與溝通。它強調的是人際交往的意義,提供的是交流的技巧。果然在學校里我所到之處看到的都是彬彬有禮、笑容可掬的紳士風度,一群不同膚色的個體已經被王節的人性化制度成功地結合成了一個有感情、有凝聚力的團體。可見教育性管理比控制性管理的威力的確大得多。
在校長對教師的評估中有如下的內容:“使用教材的正確程度”、“選擇資料、材料的能力”―――這實際上是在考察教師運用自主權的能力;這被作為評價教師教學技能的重頭戲,體現著西方教育的特點。而我們目前多數學校的教師還沒有獲得這種自主權。新的課程改革雖然打破了“以教材為中心”的觀念,但在實施過程中的操作辦法,尤其如何利用評價的導向功能促進教師提高創造意識和能力是我們應該深入研究的問題。國際學校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
更令我感興趣的是教師對校長的評估―――這是校長主動地把對自己的要求公之于教師,讓教師評價他,這種嚴于律己的精神不也值得我們學習嗎?評價內容除了敬業、能力、人品方面之外,還有這樣幾項:“能否將信息及時通知我(教師本人)”,“校長是否對工作充滿興趣”,“對我(教師本人)的工作是否支持”,“對我(教師本人)個人問題的處理是否公正。”“在緊急時刻是否幫助和支持我”―――這種讓教師從個人角度去評價校長的做法令我耳目一新,按照我們的習慣認識,帶有主觀色彩的意見多被貼上“偏見”的標簽,于是被管理者的感受就堂而皇之地被管理者所漠視。有研究表明,一個現代人需要真感覺和非情緒化,有強烈感覺的人是有個性和悟性的人。人本主義管理對個體的尊重就體現于對人的感受的關注。王節反復說的一句話是:“要知道對方怎么想。”
他把對教師的尊重作為考核自己的重要內容,其實質性的內容具有深刻的內涵,的確令人佩服。
我們交談完畢,王節校長陪我到各個教室去看看。每到一個教室,都看到墻壁上貼著《溝通的藝術》;那些外籍教師都熱情地與我們打招呼,這是過去所沒有的;王校長則走到每個學生身邊或拍拍肩膀,或摸摸頭,或說句什么;幾位中學生把他們為校長拍的照片送給他……這一切都呈現出一種文明,一種文化,一種溝通的文化,那種由文化而引發出的制度實現了“以自主培養自主”,“以人格培養人格”,“以人性激活人性”的目的。我禁不住贊嘆:“一個好校長就是一個好學校!此話沒錯。”(曹瀟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