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臺北(記者范麗青 何自力)報道 在臺灣,隨著二期稻從南到北陸續收割,“鎘米事件”也跟著一件件暴露出來。
臺灣著名的農業縣彰化縣日前發現面積達1.2公頃的水稻田疑受工業廢水污染,產出的稻米含鎘濃度超過食品衛生標準。
有關方面稱,已有1200多公斤已收割稻米被收繳,其余尚未收割的水稻也將于近日銷毀,不會有鎘米流入市面。
據臺灣“環保署”、“農委會”表示,這已是今年第四起“鎘米事件”。此前,他們已先后在云林、臺中、彰化發現過稻米鎘含量過高的農田,并證實農田附近有許多電鍍及使用鎘原料的工廠。
據悉,彰化縣共有178公頃農地疑受重金屬污染,居臺灣之冠。其他較嚴重的縣市還有臺北縣、桃園縣、新竹縣、臺南縣和高雄縣。
這次發現鎘米的彰化縣東西二圳流域,早在1994年就有249家工廠因污染環境嚴重被有關部門列入管制,到去年仍有90家工廠在管制之列。而在列入管制的40片污染土地中,至今仍有20片用于種植糧食作物。
有關人士認為,這次出產鎘米的稻田可能與東西二圳灌排水溝底泥沉積的重金屬從未挖除有關。按照規定,含鎘濃度低于0.1毫克的水才能排入農田灌溉渠道。
當地傳媒指出,“鎘米問題不是始自今日,而是歷經20年不曾消失過”。食品安全關系民眾健康,政府要通盤徹底檢討,不要再任由鎘水橫流農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