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衛生部的消息,我國內地現有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包括醫院和診所)約百家。而長期關注這一群體的衛生經濟研究專家說,這個數字是200余家。不管哪個數字更準確,都表明外資正在大舉進軍中國內地醫療市場。但是在青島,目前尚無一家中外合資合作的醫療機構,是我們的門檻太高嗎?
市衛生局局長劉志遠昨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的門檻并不高。我國的醫療市場對外資開放剛剛一年多,而且按照現行規定,不允許獨資,設立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要經過衛生部批準,還有投資額等等諸多限制。目前,雖然我國已經有了一些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但也大多規模很小,投資額不高。從去年開始,美國等一些資本也在探討進入青島醫療市場。但是,這種投資不管對我們,還是投資方,都是全新的嘗試,需要接觸、碰撞,投石問路。
那么,在外資試圖進入我市醫療市場的過程中,雙方碰撞的情況如何呢?市衛生部門一位從事這項工作的同志說:在實際接觸中雙方的分歧相當大。來投資者首先想到的是盈利,也就是看投資是否能迅速獲得回報。他們一般都看中可能會帶來較大利潤的助孕、近視眼治療等單科。而對此,我們并不鼓勵。因為這些領域我們現有的機構已經飽和,而且正在著手加強管理。我們的希望是,拿出幾個中小型醫院,完完整整地交給外方,實行雙方合作經營。但對方又一時難以接受。
曾與外方商談過合作的某醫院負責人也向記者道出了類似的困惑。他說,對方想建一座較大規模的婦產醫院,但我們現有的此類衛生資源已經很充足?紤]到市場問題,洽談沒有成功。
也就是說,外方所選擇的投資點與我們的期待存在錯位。到底應該由誰來適應誰?昨日,記者電話采訪了香港某投資公司醫療部負責人馬女士。她說,公司準備在內地搞合作醫療機構,現正在幾個城市同時考察并尋找合作伙伴。她曾過到青島,雖然最初的意向沒有談成,但仍在進一步接觸和洽談中,希望能根據青島市的規劃找到一個合適的合作伙伴。
可見,對方正在努力熟悉我們的醫療市場。他們爭取利潤回報的渴望與我們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追求,兩者之間能否找到交匯的途徑,大家都在關注。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們的醫療衛生事業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而我們不可能期待外來投資者建設一所福利性醫院。他們必須追求利潤。
同時,業內專家已經斷言,醫療市場的日益開放和國有醫院在體制上的弊端為外資大舉進入提供了可乘之機,今后,將有更多的海外資本進入我市醫療衛生市場。我們應該盡快學會應對。本報記者王麗艷新聞背景:中國醫療衛生領域一直不允許外資涉足。1989年政策開始松動,衛生部和對外經濟貿易部聯合發布了《關于開辦外賓華橋醫院、診所和外籍醫生來華執業行醫的幾條規定》,允許在國內試辦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隨后,國內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的數量平均以每年十余個的速度遞增。
1997年,衛生部和外經貿部聯合發布《關于設立外商投資醫院的補充規定》,就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的服務對象、中方合資合作者股權比例、董事長的委派、經營期限等作了原則性的規定。
去年,衛生部和外經貿部聯合頒布《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從2000年7月1日起,政策上不允許有外商獨資醫院,只能中外方合資或合作,而且必須要有中方法人,同時外方投資不得少于2000萬元人民幣,而無論怎樣中方至少分享30%的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