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李光友從中科院海洋所調到海洋局一所時,是下了一番決心的。畢竟做了多年的領導和管理工作,又要再干自己的科研本行。曾一度有人對他頗有微詞,但興奮地“嗅”到市場味道的李光友早已不在乎別人說什么。
一晃,五年過去了。今天,當人們再來關注李光友時,他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質重點實驗室首家被批準為我市市級重點實驗室,而這位年過花甲的“老海洋”前幾天也坐在了總經理的位子上,澳柯瑪集團與海洋局一所“牽手”成立青島澳海生物有限公司后,既懂科研又懂市場的他自然成了最佳人選。
說李光友像個農民并非夸張,他給人的印象實在太普通,但就是這位長得像農民的人,卻讓整個“海洋圈”內人士刮目。由于他在生物技術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曾當選全國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并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而在國家海洋局系統,目前也僅有兩人獲此殊榮。
李光友性格內向,但他的思維卻異常活躍。有人說他天生長了個市場的頭腦,而他卻說和自己的經歷有關。初到海洋局一所時,他提出一個心愿:建立海洋活性物質實驗室,一門心思研究市場需求。這個思路得到了袁業立院士的支持,事實證明李光友是對的。
他把眼光放在了我國沿海近5000萬畝濱海荒灘和5億畝尚未開發的鹽堿地上,從不為人們所利用的抗鹽耐海水的野生植物--堿蓬中研制高科技產品營養保健油“共軛亞油酸”,國際科學界對此評價是“具有抑制腫瘤、抗氧化、抗動脈硬化、減少脂肪、增加肌肉以及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五年的探索和積淀使得實驗室從小到大,而且極富特色,那就是專門研究極端環境下海洋生物的研究。于是,一個接一個的成果從這里走出,他們還研究了魚油深加工技術、低沸點溶劑萃取技術和利用細胞融合技術,現代生物技術應用大長了實驗室成果的科技含量。目前,這家實驗室相繼與省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海隆達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業開展合作。
躊躇滿志的李光友稱自己眼下要做三件事:一是搭好人才的架子;二是學習一下市場營銷;三是適當時候就退下來。“畢竟年不饒人,我還是最適合搞科研。”本報記者張子倩通訊員李青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