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究竟誰有發言權
我對話語權的感觸,緣于一場球賽。
9月7日,國足在世界杯亞洲區十強賽中艱難而又幸運地客場逼平卡塔爾隊。中央電視臺體育評論員黃健翔的現場解說引起廣泛爭議。在收看直播時,他對國家隊此役的排兵布陣直言不諱為“米盧的敗筆”,在中國隊局勢落后時幾度指名道姓“應該考慮換人”的急切呼喚,給電視機前的我,也留下深刻印象。
《南方體育》等多家媒體激烈批評黃健翔的解說,有的甚至還搬出了被黃批評“表現失常”的某球員家屬的意見。而新浪網上許多網友則堅定不移地肯定黃的解說風格。有人稱之為“反黃”派和“保黃”派。《新民晚報》9月8日刊發題為《過分》的評論,說記者作為一個外行“用非常肯定的口吻,斷定米盧排兵布陣如何如何糟糕,那是有欠妥當的……不是專家而用專家的口吻去斷定這個斷定那個,那就過分了。偶而聽一兩句,還可以忍受,聽多了,就讓人反感、倒胃、很不舒服了。中央電視臺的黃健翔在今天凌晨的解說中以專家自居,一口咬定米盧此役布陣糟糕透頂,而且喋喋不休,沒完沒了,就太過分了。”
黃健翔當天的現場解說是否算得上專業,筆者難以判斷。但批評既已扯上了“過分”,可見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評論一場體育球賽,也存在著一定的資格和名分。想想也是。以前我們收聽、收看體育比賽,最早大多是聽到“這是一次增進兩國運動員友誼和交流的寶貴機會,希望打出風格,打出水平”;后來慢慢又變成“中國隊這場球雖然失利,但通過比賽我們發現了問題,有利于今后好好總結、不斷提高”;有時我們還不得不忍受“守門員一聲哨響,全場比賽結束”的黑色幽默。解說嘛,本來就該是這樣的四平八穩、端莊中正,現在突然有人直截了當當著全國電視觀眾的面,評價這個組合“效果不佳”,議論那個球員“作用甚微”,那還能不出格、不過分嗎?導致“你有什么資格”的非議,自然毫不奇怪。
在其后的幾場十強賽轉播中,黃健翔沒有繼續擔任現場解說。中央電視臺解釋是“合理的工作輪換”,外界卻流傳著“下崗思過”的說法。依我的看法,對黃健翔解說產生爭議的關鍵,并不在于他說的是否專業且到位,而在于其中央電視臺解說員的身份。假如他和我一樣是個普通的看球老百姓,縱然是十足的外行,就是在電視機前跳著腳破口大罵又有什么關系呢?問題的焦點應該是,黃健翔往直播間里一坐,就是一個掌握著公共話語權的人,他有權發表純屬個人觀點的個性化言論嗎?
在我們的意識里,對于能夠掌握公共話語權的人,總是懷有一些敬畏的———中央電視臺的體育解說,那是隨便什么人都能夠上去說的么?何況國足能否實現歷史的突破,正是國人屏息以待的熱點敏感問題,對其比賽的解說,當然要務求謹慎寬厚。我不知道這是公共話語權性質的本來要求呢,還是因為話語機會的歷來缺乏,而導致社會產生的一種誤解。
我們的社會有強調集體利益重要性的傳統,對個人意愿的訴求和表達的認識,還在探索深化之中。而在現代社會理論學說看來,公共話語權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特權,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它就應該好比是社會的一個公共講壇,權利屬于每一個社會成員。
一場球賽的解說,當然不是社論,不是公告,也不是火車時刻表,只要不出現人身攻擊和謾罵,評論員、解說員在客觀介紹比賽局勢時發表一些個人見解,不應該招致那么強烈的非議。如果說得您心煩,那大可換個頻道接著再看。縱使這見解荒謬絕倫,你也可以直斥其非,但不可指責他說話不合身份。套用一句名言:“你的話我一句也不同意,但我要拼命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真的不必過于擔心一場體育解說產生的社會影響。七嘴八舌、各抒己見,雖然嘈雜了點,卻于無序中富有活力。關于黃健翔解說的爭議,我發現網絡上的多數聲音都表示支持,反對者多集中于傳統紙質媒體,這可謂一個值得思索的有趣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