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IT企業十年是長壽 東軟醞釀整體突圍
2001年09月24日 08:00
據《北京青年報》(王軍光)報道
今年是中國的“軟件年”。作為國內第一家軟件上市公司上市,東軟這家做了十年的企業遠沒有用友那么風光。今年,東軟動作頻頻,攜手國際軟件巨頭CA,更名。這家出身東北大學的校辦企業經過痛苦的反思,正力圖突圍。
東軟醞釀突圍
《財富周刊》:東軟原來叫東大阿爾派,是我國第一家軟件上市公司。前不久,才剛剛更名。現在幾個月過去了,如何評價此次品牌更名和整合的實際效果?
劉積仁:實際效果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好得多。我們這次更名和品牌整合得到了整個業界、投資者,特別是我們很多客戶特別好的評價,認為這次整合是十分成功的。其中也包括我們原來的股東日本阿爾派公司的好評:“作為一個公司,能有這樣的選擇,絕對是正確的并且有長遠眼光的,因為一個優秀的企業要樹立長遠的、有價值的品牌。”
我們走到今天的時候,我們需要重新塑造一個品牌,但是我們留下了一個最寶貴的東西,就是有質量能活到今天的公司,我認為它是一個品牌的最大的價值。也就是說我們如果回顧我們當時起這個名字時,我們走到今天起名,就是為了適合我們未來發展的需要所做出了戰略選擇。
品牌我們感覺到越來越重要,而我們今天不做出這個選擇,如果我們在十年后做出這個選擇,那么我們的壓力會更大。特別當整體東軟集團發展越來越迅速,而我們作為解決方案發展面越來越寬時,我們集團內部也需要整合,形成一個品牌互動,能夠促進集團共同發展的局面。
《財富周刊》:東軟的品牌和企業發展是怎樣的關系?
劉積仁:在公司發生更重大的變化的時候,企業的品牌是和企業的本質聯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當這個企業變得有更好的價值的時候,我們要選擇一個時機來完成一個新的品牌的塑造,使得新的品牌能夠塑造更有價值的品牌。我們一直在尋找這樣的機會。那么,東軟產業化十周年就是一次整合品牌與業務,樹立公司新品牌的良好時機。借此機會,我們要總結十年的業務演變,我們要對公司未來的業務與市場模型做重新的定位并向外界公布,使得外界更清楚東軟的位置和價值。
《財富周刊》:現在,在中國證券市場上,值得尊敬的上市公司并不多。你希望東軟塑造怎樣的企業形象?
劉積仁:我認為首先它是對社會非常有價值的軟件企業;第二,東軟應該是有社會責任感的。這樣說可能有點空洞,實際上就是什么呢?如果東軟所涉及的業務出了問題的話,對社會是有很大影響的。所以我們希望東軟成為一種什么樣的角色呢,它是社會整個價值運行體系里面一個有價值的一個角色。我們的理念——“軟件創造客戶價值”。也就是說,將來東軟的價值提升會對社會的價值、對客戶的價值都會產生好的影響,它自己的質量也會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東軟要給公眾的形象是一個可信賴的、持續發展的公司。那么對于他所要完成的這樣一種角色,是跟客戶的利益綁在一起的。這樣的一種角色實際上也是對我們最強大的一個挑戰。創造企業的社會信譽是要一步一步地奠定好的基礎的。滿足客戶的需求,加強自身的建設,如果培養出這樣一個社會責任感的角色,對我們來說需要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攜手CA,東軟是幸運的 也是有準備的
《財富周刊》:美國CA公司管理層的爭奪戰很熱鬧。東軟與CA的合作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樣的考慮?
劉積仁:談到做企業,就是在生存的過程中不斷尋找質量。在你最需要某一個技術或者某一個機會的時候,用你所創造的質量吸引合作伙伴;我體會這是用自己創造出來的價值,彌補在其他方面的不足,這是我們經營的一貫思想。
在合作中你會發現,一個很好的合作伙伴,需要在合作過程中雙方不斷挑戰,這對企業發展來講也是不斷學習的過程。
這次投資對東軟來說將會獲得價值的提升,第一,解決了業務發展過程中的持續性。我們一直在構造我們新的經營領域里面的一種位置,這種方向模型就是CA過去在美國市場做了多少年的模型。你會發現客戶是公司最寶貴的資源,擁有這些客戶是持續性發展的需要。我們過去獲得更多的客戶資源,實施了以客戶為核心的經營策略,與CA合作是下一步在這個方面取得進一步收獲的很好的基礎。
第二,除了技術上、產業發展戰略方面的意義,還有國際化。談到國際化,對國際市場的領悟,不是三年兩年的事情。國際化的進程,不是你有錢就可以做得到的。
我經常說東軟是幸運的,現在好像突然從天上掉下來一個東西,被我們點石成金了。或者說兩個東西一匹配,變成了金光閃閃的東西。我們當時配股的時候就需要這種資源,在我們發展的今天,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候,我們得到了這樣的機會,或者說我們已有準備。
東軟在沈陽說明我們不浮躁
《財富周刊》: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疑問,為什么東軟作為一個軟件企業出現在沈陽,而不是北京、上海、廣州?
劉積仁:當選擇、追求一個目標,而生存環境不是特別好的,奮斗的熱情、試圖要達到目標的追求所能釋放出的能量是非常了不得的,我們在創業的時候有這個精神,使我們做了第一個國家的軟件園,國家計委第一個國家工程中心,然后第一個軟件上市公司。
為什么在沈陽?從印度軟件業發展也許能得到答案。印度比中國要落后20年,公路上走著牛,人很多穿著拖鞋。但是印度成為世界上的軟件大國。道理是這樣的,要變就要奮斗、要有一種精神。
東軟是一個務實的企業,我們從來不急于掙錢,從來也不急于在趕時髦。有人提出做中國微軟,我們從不敢說自己要做中國的微軟。我們做我們自己,扎扎實實。今年是我們十年,我們在門口放了一頭牛的銅像,希望我們活得老實一點、扎實一點,一步步地走好,而不是要趕什么“潮流”。
中國的IT行業里面,非常浮躁,浮躁帶來了生命的短暫、膚淺和不計后果。我們這個行業里面,最能體會到軟件的重要性。電信局用我們的軟件。一出事就沒有小事,都是大事。軟件的一個BUG可能引起麻煩的時候,我的企業生存在社會上就一定要扎扎實實的。
東軟人不浮躁、扎扎實實,這是我們能夠發展到今天的一個基礎。大家都認為IT行業掙錢很快,比爾·蓋茨、王嘉廉先生都是成功的榜樣。但實實在在是他們成功的基礎。
我認為一個企業的發展,在不同的時間是變化的,在不同時間不斷調整才能適應變化而生存。東軟在IT的行業活了十年,有人說IT產業的一年是傳統產業的七年,東軟是大壽。
中國軟件產業的出路何在
《財富周刊》:對于中國軟件產業,你有什么樣的思考?
劉積仁:中國軟件產業是比較幼稚的產業,過去比較重視單項技術上達到國際的先進水平,忽視了解決方案。而構造這種優秀的解決方案,需要很強大的公司提供持續的服務,快速地反映客戶的需求。一個公司要達到這個質量,需要比較長期的時間積累,構造這樣的規模,一個遍布全國的服務網絡、又有很強的研發中心,還有資本的支持來促進發展。我認為這樣的一種合作會改變一種局面,另外一方面,面對國際化的挑戰,雙方企業合作會樹立一個典范。我們這種合作,新聞的作用和最后取得的效果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追求,我們非常重視后面一種結果。我們完全注重這樣一種典范作用,創造一種好的成果,最終的結果是為了做產品、賣產品。CA在中國的發展,我們也會發展,我們變成無論國際國內的舞臺上占有很重要的一個位置。我們進軍國際市場,可以通過CA的國際銷售網絡,因為CA對國際市場很了解。我們在中國開發的產品,也會為CA提供支持。
我們下面的步驟是希望能夠使我們的解決方案能夠提供得更好,能夠與客戶走得更近。我們將來會更加大軟件的出口能力,未來的兩三年內大家會發現東軟的軟件出口能力會有更大幅度的增長。公司本身的目標都是在不斷構造新的利潤增長點。
-校辦產業、校園文化與現代企業制度
《財富周刊》:校辦產業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東軟滲透著一種校園文化,比如互相間的尊稱“老師”,您怎么看?
劉積仁:任何一個文化的評價是和一個集體分不開的,校園文化對于現代企業來說不是完全適用,我們需要一種創造。校園文化對企業的影響不是絕對的,不能一概而論。公司做事的風格應該是雷厲風行,大家可以開放地討論,但是具體的事情必須要做,所以我覺得校園文化在東軟這樣的企業是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的。
老師做企業,長處是本分老實、膽小一點。另外我們對員工的企業文化比較注重。做軟件企業也不同于做制造業,軟件工程師的一個特點,沉思還是發呆看不出來。軟件工程師不像流水線工人,一天裝多少電視機很難像考核傳統產業那樣考核他們。在這樣的企業中不重視人,不重視人的文化建設是不行的。東軟和學校氣氛是有相通之處的,包括學術上的交流、討論問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需要一種對人的重視、民主的氣氛。
管理者是要讓大家感到愉快、寬松還有挑戰、激情,因為我相信每個人的智慧在這樣的一種環境下都能夠得到升華,所以精神面貌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