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個留美教育博士,經歷中美兩種教育體制的磨煉,以5歲赴美的兒子礦礦的成長為范例,用一位父親、一位學者的視野來訴說、思考中美教育的差異,黃全愈的成功教育為眾多家長所仰慕,尤其去年他在一次講學時猜中當年的中國高考作文題,一時間名聲大噪。記者日前采訪了回國講學的黃全愈,聆聽他對比中美教育、點評愈演愈烈的留學熱,以及對礦礦的教育。
見到黃全愈,給人視覺沖擊力最強的是他大于常人的額頭,還有他總是用心傾聽周遭人談話的樣子,有關教育的智慧可能就是如此產生。這位恢復高考后第一年考入大學的“老三屆”,在國內獲得文學碩士后,負笈留學,又獲得美國邁阿密大學教育管理學博士,現留在美國執教。
起初,美國教育也令黃全愈感到“一塌糊涂”,學生在學校根本不學什么,整天玩。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發覺自己當初的看法是因為不了解美國,所以讀不懂美國的教育自有其奧妙所在,那是成就科技大國的基石。
黃全愈發現,美國重視能力的培養,而中國則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礦礦在美國“研究”藍鯨魚,其實他所謂的論文只有四五個知識點,比如藍鯨魚一天的食量、懷孕期的體重、血管的重量之類,如果老師傳授這些知識時頂多花兩三分鐘,但是礦礦動手查資料,可能會看幾十本,通讀每本書后,才會組成文章,整個過程都是能力的培養,這不是老師兩三分鐘的講授所能達到的。
如今,不少中國家長對美式教育備加推崇,有能力的爭相將孩子送出國去,留學出現低齡化趨勢。黃全愈認為,應試教育的失敗者有可能是素質教育的成功者,出國留學會給有些孩子帶來轉機,但是否出國留學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否則不會獲取理想的效果。
留學好比游泳,最終要由孩子自己來游,家長不問原因一味將孩子送出國讀書好似將孩子往海里推。黃全愈說,最適合出國留學的年齡應該是高中畢業后,因年齡過小雖然語言能力強,但心理不成熟,年齡稍大心理會成熟一些。他認為,獨立性、個性強、能力強的孩子更適合出國留學。
談到家庭教育,黃全愈認為目前中國的家庭教育存在誤區。許多家長都想將自己的孩子塑造成天才,為此不惜投入所有財力、精力。家長為孩子犧牲難能可貴,但現在中國家長思想中有一點不能要,孩子要是我手上制造出來的天才,儼然一副全民造天才的架勢,就像盆景,雖然很漂亮,但畢竟不是天然的,家長在制造天才的同時也扼殺了孩子。
當然,對兒子的教育也遇到過難題。比如礦礦的戀愛教育,黃全愈在礦礦很小的時候就側重地培養他的自控能力,“最甜的果實是成熟的時候,一個人應該以事業為重才能成功。礦礦雖然也是十七八歲的小伙子,而且身在美國這樣開放國家里,但到現在他沒有與女孩子出去約會。
吃透中美教育精華的礦礦會成為何等人物?當記者問及此事,黃全愈卻說,“誰知道他會成為什么,現在他自己還沒有成形的打算!痹捴谐錆M了中國父親對兒子的那種期望,但是黃全愈作為學者沒有為孩子設計未來,而是讓他自己選擇,這也許會給望子成龍的家長不少啟示。本報記者劉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