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堵住貪官當官路
在廈門遠華走私大案中落入法網的“著名”人物--廈門市原副市長藍甫,如今暴露出來的竟是一個無恥的小人。據新聞報道描述,此人早在民政部工作時,口碑就不好。后來竟被委以重任,到經濟特區的廈門擔任副市長。一旦大權在握,他就公然索賄、受賄,其貪得無厭的丑態令人不可思議,連行賄的老板都覺得此官的胃口和膽量實在是太大了。
藍甫是怎么爬上高位的,在許多人腦中是一個巨大的問號。從民政部一下跑到廈門市當官,按一般程序,此人要經他人推薦或提議,當然按程序還需經組織部門的考察、有關會議的討論批準等。在這里,推薦或提議的人很關鍵,這推薦或提議決定了藍甫的升遷。人們有理由問,像藍甫這樣品質惡劣,而且劣跡一查即知的人,是誰把他推薦上去的呢?是明明知道他是小人還推薦他,還是不知他的品行而推薦他,如果不知其品行,為什么還要把他推薦安排到廈門特區這樣的重要位置上去呢?
一個貪官,特別是手握重權的貪官,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的損失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從這個角度說,推薦或提議貪官當官的人,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的損失就更大。因為,這種“昏官”(暫且借用這個詞),推薦或提議的貪官可能不止一個。被薦貪官,有的已經暴露出來了,如藍甫,有的可能正在繼續受賄或者貪污。他們即使不太多,也應引起我們的警惕。
我國的法院系統已經建立了錯案追究制,法官辦錯了案,就將受到這一制度的追究。套用這一制度,我們在官員提升和管理上,是否也要建立一套這樣的制度呢?近年來,中央加大了反腐敗力度,一批貪官紛紛落馬。但是,各地在“誰推薦、重用了貪官”的問題上,卻沒有一個明確的"一追到底"的例子。貪官下臺了,提拔、重用貪官的人仍舊在臺上。
于是,當藍甫這樣的貪官浮出水面的時候,我們應該完善有關制度,采取有效措施,追究那些提拔、重用貪官的人,以堵住貪官當官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