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年的探索,我市的衛生改革已經取得初步成效,許多方面走在全國的前列。如何更進一步深化,哪些問題有待突破?老百姓在關注,醫療單位也在思考,且有話要說。
市立醫院院長孫玉安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開門見山:體制不變,機制難活。
他所說的體制即醫院的產權制度。在國外,多數醫院為私立或股份制,只有少數醫院為公立。患者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不同所有制的醫院。我國一直以來是國家辦醫院,但由于資金不足,國家對醫院的投入甚少,遠不能滿足其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因此,醫院一方面保持公立的色彩,另一方面實際上要自謀生路。這使得幾乎所有的醫院都面臨著經營的困惑:既要盡可能地為老百姓提供廉價優質的服務,又要維持醫院的發展。而現實是,在一段時期內相當部分醫院醫藥費用迅速上漲,患者怨聲載道。
在我市,雖然衛生改革已經搞了好幾年,但絕大多數醫院的產權制度仍然沒有改變。同時,私立或其它形式的醫療機構雖有發展,但規模尚小,無法與公立大醫院同臺競技。而大醫院既維持了公有色彩,其原有的用人機制、分配機制就不可能根本改變。一位醫院院長對記者說,雖說我們在努力推行一流人才、一流業績、一流報酬,但實際上不可能完全執行。目前,職工收入只是獎金部分拉開了差距,而且是在不同的工種之間。在同一個醫療科室內,即使獎金也差別不大。這一是因為醫生的工作很難量化,二是院長們顧慮重重,擔心太大的收入差距會鼓勵了少部分人而傷害了大部分。這樣就造成醫院分配制度改革推進緩慢。
醫院更加頭疼的是用人機制。目前,我市多數醫院的中層干部已經由過去的任命制改為聘任制,實行競爭上崗。而大多數醫生的使用還不能完全做到能進能出。雖說建起了衛生人才市場,為醫院設立了人員的出口。但在現有的體制下,真正從這個出口走出去的人屈指可數。醫院通常只能把調整下來的人員通過增加便民服務項目等辦法來消化,其實還是在自己家里轉。
要建立更加靈活的用人機制和分配機制,產權制度改革必須突破。市衛生局局長劉志遠近日對記者說,國家目前辦的醫院太多了。這么多的醫院,我們既辦不了,也辦不好。因此,部分公立醫療機構將轉制成其它所有制形式,提供特需服務,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另外,外資也在探討進入我市醫療市場,這對于醫院產權制度改革將產生推動作用。
另據市立醫療集團負責人透露,他們將在下屬的部分醫療機構內探索股份制,采用更加靈活的籌資方式、用人機制和分配機制,讓人才流動起來,藉此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和服務水平。
產權制度改革對醫院意味著全新的運作模式,而對患者來說,則將帶來更多的就醫選擇。我們可以期待,各種所有制醫院共存將促動我市醫療服務水平的整體升級。本報記者王麗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