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向你提出“特別處理的上市公司”和“中央商務區”這樣的專用名詞,即使平時你不太熟悉,也總能明白一個大概的意思,可是如果有人直接跟你說一些“ST”、“CBD”之類的英文縮寫,恐怕不是專業人士就怎么也弄不懂了。然而,近年來諸如此類的英文縮寫在報紙上卻越來越多了,甚至有的時候掌握和推出新的縮寫已經成為一種時髦的事情。
日前,北京市的一些報紙媒體開始向這種濫用英文縮寫的行為說“不”了。《北京青年報》要求,凡是版面上出現的外語內容必須作出明確的漢語解釋;《北京晨報》也表示,即使出現了無法直譯的英文單詞,也要輔助科普式的解釋。細想起來頻繁出現的英文縮寫,其實與中國日益深入地融入國際社會是分不開的,作為國際社會當中的一員,一個國家的公民更多地熟悉國際上通用的英文縮寫,并不是壞事。然而媒體是大眾傳播的媒介,頻繁使用母語之外的縮寫,明顯與它向大眾傳播的功能是相違背的,對于眾多不懂英語的人們來說,過多的縮寫,無謂地增加了他們閱讀的難度。難怪有人發出呼吁,報紙要讓人看得懂。同時,文字是文化的載體,維護民族文化的傳統是日益全球化浪潮當中,每個國家和民族所面臨的挑戰,也許北京媒體的自律正包含了這樣的考慮吧。(《東方時空》今晨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