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至8月26日,臺灣當局的“經濟發展咨詢委員會”召開會議,經由與會各界代表的激烈爭論,最后達成若干共識,其中包括有關兩岸經貿議題的共識。在這次會議上,臺灣工商界、勞工界、在野三黨和其他各界人士為擺脫李登輝“戒急用忍”政策的壓制、促進兩岸經貿關系發展,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他們提出的“積極開放兩岸經貿及投資”、“積極推動兩岸通航”的要求,最終作為會議共識得到了確認。這表明,在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已成為臺灣經濟發展內在需要和未來方向的背景下,盡早實現兩岸直接“三通”,積極發展兩岸經貿關系,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戒急用忍”政策不得人心,終于破產。臺灣當局不得不面對這一現實。同時,必須指出,臺灣工商界人士和在野三黨提出的承認“九二共識”的強烈要求,未被會議采納。這表明,臺灣當局仍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而且,會議共識中仍有一些限制兩岸經貿交流發展的障礙。
我們一貫主張發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盡早實現兩岸直接“三通”,并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各方面的實際準備。對于臺灣各方面提出的主張,我們的一貫態度是,只要有利于促進兩岸經貿關系發展,有利于盡早實現兩岸直接“三通”,符合臺灣廣大民眾和工商界的利益,我們都樂觀其成。我們推進兩岸“三通”的原則是“一個中國、直接雙向、互利互惠”,這是不會改變的。堅持這樣的原則,兩岸“三通”才會有堅實的基礎和健康的發展方向。考慮到照顧臺灣民眾的利益,目前,只要把兩岸“三通”看作為一個國家內部的事務,就可以用民間對民間、行業對行業、公司對公司協商的辦法,盡快地通起來。
海峽兩岸合則兩利,通則雙贏。唯有如此,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區域化迅速發展的趨勢,才能應對兩岸雙方先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所共同面對的新的機遇和挑戰。兩岸不能直接“三通”,受害的是臺灣廣大民眾和工商業者,影響的是臺灣經濟的競爭力。李登輝頑固堅持分裂立場,拒不開放兩岸直接“三通”,以“戒急用忍”政策阻撓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臺灣當局領導人上臺以來,也延續了這一政策。這種作繭自縛的做法,使臺灣經濟活力和競爭力受到箝制,使臺灣工商企業錯失前來祖國大陸展開投資經營布局的良機,延誤了臺灣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也構成了過去一年來臺灣經濟快速地嚴重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次臺灣經濟會議剛達成一些關于兩岸經貿的共識,臺灣有關方面就出現了“踩剎車”的聲音,以呂秀蓮為代表的一些頑固的“臺獨”分子,即氣急敗壞地極力反對拋棄“戒急用忍”政策。這使人們不得不懷疑,臺灣當局能否真正地做到積極開放兩岸經貿及投資,積極推動兩岸通航。我們希望臺灣當局順應潮流,尊重民意,言而有信,為促進兩岸經貿關系發展作出切實努力,不要再像以往那樣朝三暮四,出爾反爾,失信于人。
兩岸經貿關系的發展,有賴于一個良好穩定的兩岸關系大環境。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承認1992年海協與臺灣海基會達成的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是構筑這樣一個環境的基礎。一個中國不可動搖,“九二共識”不可回避。一年多來,臺灣當局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否認“九二共識”,致使兩會對話、談判無法恢復,兩岸關系緊張的根源依然存在。這種局面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也不符合絕大多數臺灣民眾的期待。我們希望臺灣當局領導人盡早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九二共識”,為恢復兩會對話與談判作出實際的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癥結問題,促進兩岸關系良性互動,也為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提供更為良好的環境。如果以為可以用只談經濟問題的辦法,回避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那是不現實的,也是辦不到的。
致力于早日實現兩岸直接“三通”,進一步促進兩岸經貿關系發展,造福于兩岸同胞,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愿意與臺灣同胞一道努力奮斗,共同發展兩岸關系,達致和平統一的目標。(新華社北京8月2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