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普氏野馬是比大熊貓還要稀少的動物,在中國,總計不足200匹,在全世界也不超過1000匹。1988年,我國政府將野馬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新疆野馬的學名為“普爾熱瓦爾斯基馬”,簡稱“普氏野馬”。1876年,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在新疆東部獵獲了一批野馬帶回俄國,在國際生物學界引起轟動。由于此前在世界各地均未發現過這種野生狀態的馬,故以其名字命名。事實上這種野馬從6000萬年前一直在新疆準噶爾盆地東部以及中亞、蒙古地區廣泛分布。新疆曾一直是野馬的故鄉和主要棲息地。
其后,新疆野馬遭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探險隊”、“科考隊”無情的獵殺和捕運出國,在上個世紀30年代,野生狀態下的野馬種群在我國絕跡,在野馬的故鄉新疆,沒有一匹野馬生存。全世界僅存的不到1000匹野馬,分布在德國、英國、美國、荷蘭等國家的動物園和私家養殖場里。這些野馬都是19世紀在中國及蒙古捕捉并運到歐洲的那些野馬的后代,由于遠離故土,自然環境、飲食條件及運動狀況發生變化,加之圈養條件下的近親繁殖,野馬種群退化,野馬成為瀕臨滅絕的“瀕危級物種”。
普氏野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馬,野馬的祖先是地球上最早的馬——始祖馬,在長達6000萬年的進化過程中演變如此。野馬保留著地球上唯一馬的原始基因,具有別的物種無法比擬的生物學意義。
1986年,林業部和新疆林業廳在吉木薩爾縣以西45公里的一片荒灘草場建立“野馬繁殖研究中心”,實施“野馬還鄉”計劃,從當年起,先后從英國、德國、美國引進18匹野馬。目前中心繁育出了亞洲數量最大的野馬種群,一共有117匹野馬。
野馬的體格略小于家馬,顏色單一,除腹部略呈白色外,其余部位均為土黃色,鬣毛短而直立,沿背脊有一條黑灰色條紋,奔跑速度較快。母馬是相對固定的一個群體,公馬在競爭中“上崗”,打贏了則獨自擁有全部這群母馬,生下一群兒女,待它們成熟后就將它們踢打出去,組成新的馬群。(新華社烏魯木齊8月28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