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進哪家門該找什么人清清楚楚咨詢什么事投訴哪里去明明白白“政務超市”:“挑購”服務
本報訊超市,作為方便顧客自主購物的經營業態,正被市民普遍接受。但一種不是出售商品而是無償提供服務的超市———“政務超市”,拆除了政府部門與群眾之間無形的“墻”,受到李滄區永安路街道辦居民的歡迎。
為真正轉變政府職能,方便居民群眾辦事,日前,永安路街道辦建起了“政務超市”,對各科室的職責和工作規范以及辦事程序、時限做了明確規定,落實了責任人,并把這些服務指南、服務規范懸掛在大廳。群眾進“超市”一看《服務指南》就一清二楚,明白辦哪件事該到哪個部門哪個人、需要多少時間才能辦好,并可隨意“挑購”失業登記、申請救濟、稅收咨詢、環境衛生投訴等十幾項“服務”。
而在這之前各種政策和辦事程序卻鎖在抽屜里或裝在少數具體經辦人的腦子里,群眾上門辦事,樓上樓下到處跑,搞不清到底該進哪個門、該辦哪些手續。永安路街道辦“政務超市”的建成,工作透明度進一步提高,杜絕了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以及脫崗、聊天等現象,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明顯提高。
為保證“政務超市”服務的順利開展,該辦事處還落實了三項制度,一是機關工作人員掛牌上崗制度,方便群眾找人辦事;二是責任追究制度,將服務工作情況作為干部崗位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三是監督制度,設立舉報箱,公布舉報電話,充分發揮群眾監督作用。這確保了“政務超市”服務承諾的實現,使服務走上制度化、規范化。
作為區級政府派出機構的街道,與群眾聯系應該最密切,但卻往往成為與群眾矛盾最集中、最尖銳的地方。而以便民性、可選擇性為原則的“政務超市”,可讓群眾享受最大的“知政權”和“知情權”,變“民求官”為“我為民”,架設了與群眾直接溝通的橋梁,消融了許多矛盾。通過問卷調查發現,該轄區居民對辦事處工作的滿意率由72%提高到95%,信訪案件數量下降了26%。(張玉張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