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昨日從市立醫院獲悉,入秋以來下海游泳被海蜇蜇傷者驟然增多。醫生提醒,近期入海需注意肌膚安全。
市立醫院皮膚科醫生告訴記者,僅上周他們就接診了數十名被海蜇蜇傷的患者,這是近年來罕見的。海蜇亦稱水母,其體表覆蓋著許多微細的呈管狀的刺胞,當受到刺激或侵襲時,可通過釋放毒素及引起變態反應而傷人,導致臨床上常說的海蜇皮炎或稱水母皮炎。此癥高發期為每年7月到9月。
據介紹,傷者通常是在海中玩耍及游泳時受傷的。最初,被蜇傷部位突發刺痛、灼痛或刺癢,隨后出現紅斑及米粒大小的紅疙瘩,輕者在一到兩天內消退,重者在此基礎上形成水皰、大皰,有的還出現瘀點及瘀斑。根據接觸海蜇的部位不同,皮疹呈線狀、片狀或不規則狀,一般一兩周內痊愈。受傷較重者有的出現畏寒、發熱、嘔吐、胸悶、血壓下降、呼吸困難等,重者可危及生命。
據悉,除海蜇外,其它有刺泡的海洋生物也可對游泳者造成傷害,引發刺泡皮炎。醫生提醒,下海游泳應選擇潔凈、有安全防護措施的海水區,盡量避免到深海去;在海上遇到海蜇等浮生物不要隨便撿拾或用手觸摸。如果一旦被蜇傷。要盡快用毛巾、衣服或海水除去粘在皮膚上的刺胞,但不可用手直接擦試,更不能用淡水沖洗,那樣會促使刺胞釋放毒素而加重病情。若有條件,可用酒精或堿性溶液沖洗或噴灑患處,降低毒性。另外,最好及時到醫院就診。(本報記者王麗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