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企業擁有眾多優秀的‘白領’,為何唯獨缺少叱咤風云的著名企業家?”在新近舉行的“增強上海城市綜合競爭力”論壇上,一些經濟學家和研究人員提出了上述問題。他們認為,著名企業家是一種經濟資源,作為一個經濟中心城市,缺乏這種資源,是值得警覺的。
“難出首領”是上海企業界的一個缺憾
上海舉世矚目的經濟實力與缺乏著名企業家的反差,一直為人們所關注。上海有多種工業產品占據全國第一的市場份額,其中轎車、汽車用鋼板、空調壓縮機、集成電路、醫療器械等骨干產品占據或接近占有全國市場“半壁江山”;電站設備、船舶、光纖光纜、乙烯等一批基礎性產品在全國也是三分或四分天下有其一。無疑,是一大批優秀的企業創造和構建了如此強大的規模和實力。遺憾的是,即便是上海聲名顯赫的頂級企業,它們的法定代表人是誰,總裁又是哪一位,絕大部分社會民眾答不上來。近些年上海舉辦了一系列國際性論壇會,但只見上海的企業家作為“聽眾”,極少聽到他們作核心講話和主題發言。上海缺乏著名企業家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大將無能,累死三軍。”復旦大學東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任浩教授,是世界管理協會聯盟中國委員會的執行委員,他在論及這個觀點時說了三層意思:著名企業家是企業形象和企業品牌的最佳代言人;著名企業家還是外部資源的集聚者;著名企業家也是國家城市經濟振興的推動者。
是什么束縛了上海企業家“脫穎而出”
目前擔任國內十多個上市公司和知名企業集團獨立董事的任浩教授分析了上海缺乏著名企業家的原因。他認為,這是由城市、政府、企業內部和企業家自身等主客觀因素造成的。
首先,上海作為跨越式發展的特大型城市,社會生活精彩紛呈,亮點、熱點層出不窮。要在上海突顯和得到社會認可,其難度會比其他城市大得多。上海有不少成功的企業家,只是由于參照系太高,不容易出名,媒體也難以造勢。
上海有“強政府,弱企業”之說,這里所說的“弱企業”并不是規模、實力之“弱”,而是指企業過于依賴政府。尤其是一些大型企業集團,主要干部是組織人事部門委派的,因而許多經營者自己也不把自己當作“企業家”,個別人甚至自嘲是“一紙公文干部”。
還有企業內部的因素,主要指國有企業內部員工的意識。一宣傳企業家,會在一些企業內部引起不理解,甚至被誤解為企業領導人為自己樹碑立傳。
在眾多因素中,企業家自身的意識和觀念也是不容忽視的。從總體上講,上海企業家有較高的業務素質、較強的協調能力和兢兢業業的實干精神,但是缺乏勇冒風險、不畏失敗、敢于冒尖的氣魄。吳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