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股市二級市場近期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挫,不僅二級市場投資者受到了“風險教育”,一些曾進行委托理財的上市公司很可能也會因此遭受損失。對此,有專業人士提醒有關上市公司要注意風險控制。
據全景網絡統計,今年3月至7月初,共有2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近50份委托理財協議,涉及總金額超過了43億元。進入7月份,上市公司披露的委托理財更是大幅增長,初步統計顯示,共有15家上市公司進行了披露,涉及金額約為22億元。雖然部分上市公司的委托資金指定用于國債投資或一級市場投資,但大部分資金卻是用于二級市場投資。隨著二級市場出現暴跌,如此龐大的資金不僅收益可能無保障,連本金能否收回也受到了一些專業人士的質疑。
上市公司今年熱衷于委托理財,一個重要的理由是一些公司在去年投資收益不錯。如上海一家上市公司2000年委托理財收益在凈利潤中所占比例達到了近73%。但是,隨著大盤自上周以來出現連連下跌,與年初相比,深滬兩市指數已經出現了一定幅度的下降。在這種情況下,上市公司要在委托理財中實現較高收益就不太可能了。
一些上市公司在委托理財時得到了“保底”或“保本”的承諾,并鄭重其事地寫入了合同之中。業內人士指出,在股市表現強勁時要實現“保底”與“保本”自然不難,但在股市出現大幅下跌的情況下,要實現“保底”與“保本”可就很難了。據悉,一些公司接受委托管理的資產多達數十億元,要實現“保底”、“保本”是難以想象的。更何況“保底”、“保本”的做法根本缺乏法律保障,類似的合約只不過是一紙空文。
相關公告透露的信息顯示,一些上海、深圳、重慶、天津的資產管理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等也在上市公司委托理財中分得了一杯羹,市場份額占到了三分一左右。對于把資金委托給這些公司的上市公司來說,風險就更加不容忽視。由于這些公司大多注冊資金不高,管理的資產卻高達上千萬以至上億元,是注冊資本金的數十倍,在股市暴跌中自然就缺乏風險抵御能力,上市公司的委托資金能否收回自然要劃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由于在委托理財時認為在一級市場進行投資有基本保障,大部分委托理財的公司因此將6%作為保底收益率。統計數據表明,今年上半年一級市場收益已經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1/3。專業人士認為,隨著大勢不斷走低,一級市場收益率在下半年將會進一步降低。因此,要實現6%的保底收益率并不容易。
據了解,部分公司委托理財的金額占到了公司資產的相當比重。一旦委托理財不能產生收益,甚至出現虧損,那必將影響到公司業績,投資者對這些進行委托理財的公司還須睜大眼睛瞧個仔細。劉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