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金戈鐵馬是上個世紀戰爭演繹的基本形式,那么,隨著人類海洋世紀的到來,更多的軍事戰略家則把深邃的目光投入到浩瀚無際的藍色海洋……
在海軍潛艇學院教授胡均川眼里,那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和18000公里漫長的海岸線,是守衛國土、抵抗外侮的藍色萬里疆場。幾十年來,胡均川始終瞄準海洋戰場環境建設,運籌帷幄,用赤誠、睿智、學識頑強地向波詭云譎的大海求索、探秘,揭開了海洋水下戰場的無限玄機,為共和國構建堅不可摧的“海底長城”。
1983年,一篇“蒙特卡洛法在潛艇戰術上的應用”的論文使潛艇學院像炸了鍋———人們半是驚訝,半是懷疑地四處相告:胡均川將潛艇作戰過程實施了定量化描述!
胡均川,1966年畢業于浙江大學無線電工程系,分配到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工作,“文革”后,滿目瘡痍的祖國百廢待興,1979年他響應祖國加強軍隊院校建設的號召,毅然離開科研工作條件優越的中科院,投筆從戎,來到海軍潛艇學院,成為電工教研室的一名“外行”教官。
如今,這位“外行”教官終于把“蒙特卡羅”統計方法徑直搬到了潛艇作戰領域。這意味著,我國實現了首次潛艇作戰過程的定量化描述,是一次革命性的飛躍,它將對潛艇作戰教學領域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為開拓這個研究領域,學院立即籌建了“潛艇作戰數模研究組”。
“洋專家”的洋理論引起了海軍首長的熱切關注,海軍機關送來了一重點課題的部分科研經費,還有海軍首長殷切的叮嚀:“搞出來,算成果,搞不出來,算繳學費!”話雖輕,卻字字千鈞。洋理論能否結出真果實?人們拭目以待。胡均川帶領他的課題組投入了一場真正的鏖戰中。
條件簡陋,沒有相應的計算機,數模組的七位同志硬是將15平米實驗室的四面墻壁上貼滿了一條條的程序,并反反復復地進行了上百次、上萬次的“人工調試”。1984年9月,課題組奔赴北京,在借來的一臺計算機上他們用20天時間晝夜調試成功!比地方工業部門整整提前了3個月!此項目獲得全軍科技進步三等獎。
在此基礎上,海軍首長決定將該成果進一步推廣,當場拍板“投資20萬,研制潛艇戰術訓練教練儀,在全海軍使用”。
成功了,胡均川和戰友們在北京迎來了祖國35周年慶典,心中的喜悅和夜空禮花競相綻放,璀璨、奪目卻又令他們淚光閃爍。
洋理論梅開二度,結出了沉甸甸的果實。“潛艇戰術訓練教練儀”這一項目獲得了全軍科技進步成果一等獎。
而同時一個簡單的數模組脫胎換骨,一個作戰軟件中心應運而生,成為目前海軍潛艇作戰軟件研制生產基地。
1990年,海軍第一次戰術水聲研討會在海軍潛艇學院召開。水聲學,是潛艇作戰指揮的幾個重要節點之一。此次會議首次提出“戰術水聲”概念,如一枚深水炸彈投入到胡教授平靜的心海中,攪起陣陣漣漪。
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隨著海洋世紀的到來,海洋,必將成為保家衛國的藍色疆場。因此,將水聲學與潛艇作戰指揮學相結合,研究海洋戰場環境,將對未來海戰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胡教授開始了向迷宮深處艱辛的探險求證:幾載寒暑春秋,“啃”讀如癡如狂,他閱讀了300萬字的外文資料;撰寫50萬字的研究筆記;足跡踏遍十幾個城市,行程幾萬公里,將國內研究動態了如指掌。1998年,胡均川大膽向海軍機關提出建設一個海洋戰場環境研究“平臺”。
他積極奔走海軍機關,反復給各級領導送報資料,論證“平臺”的戰略意義;課題組成員連續上機三天三夜,硬是作出了表現水聲戰場環境的30分鐘三維動畫素材,達到了海軍首長“有理論、有實踐、表現形式豐富多彩”的匯報要求,而3天時間,課題組成員卻僅僅睡了6個小時!
1999年10月,立項成功了,“平臺”項目通過正式評審鑒定。接下來的是一場真正的高科技攻堅戰:構思、設計、計算、制圖、編程;試驗、失敗,再試驗、再失敗,直至成功。350張設計圖紙繪制出來了;680萬字的技術報告撰寫出來了;幾千萬個海洋數據測算出來了;數千萬條的計算機軟件程序編制出來了。
“平臺”使胡均川擁有了海洋戰場環境的根據地,然而,他遠未滿足。如春蠶吐絲,他精心繪制夢想中的“水下戰”王國的藍圖,胡教授說,他的“水下中心”王國中還將有一艘船,這艘船將浮載起一個流動“綜合實驗室”。“只有搶占現代海洋軍事科技的制高點,才能為中華民族贏得未來海上戰爭的制勝權。”幾十年來,胡均川恪守著這一信條,像一架高速運轉的永動機,履行打贏未來高技術局部海戰的神圣使命,一次次向深邃的海洋發起沖擊,用智慧與忠誠在藍色國土上寫下一份瑰麗的答卷。劉萍